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有这1个征兆,表明孩子在逐渐变好

 

 

养育孩子,每位父母都曾有过痛苦的经历。孩子们似乎总会有新的方法考验我们的耐心,他们偶尔会举止不端,偶尔会出言不逊,偶尔会挣脱出你的怀抱,跟你唱反调……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种种问题,让我们又焦虑又生气。我们希望孩子越来越好,越来越优秀,但这些插曲总是会动摇我们的期待。其实,孩子成长的力量,就藏在我们的期待之中,相信孩子会变好,相信孩子是有积极动机的,是一个孩子开始变好的征兆。

 

PART01. 不要以消极、固执的态度看待你的孩子

我们总是会因为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件小事或是某个不得体的行为来定义一个孩子,标准非常简单粗暴:

要么好,要么坏。这种轻易下结论的例子并不少见,并且大部分孩子得到的定义都是消极的。

孩子不爱叫人,会被批评胆小,甚至是性格不好;
孩子不爱分享,会被说成小气鬼,不好相处;孩子冲动打人了,马上就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每当孩子一时表现不佳,我们就容易将他和一些负面标签联系起来,认为这就是孩子的特质,反过来再用这些标签来解释孩子的种种行为。

《家有儿女》里有一个细节,刘星在家擦窗户,等着妈妈刘梅表扬他,结果妈妈看见,反而训了他一顿:“你不是就想通过擦玻璃,逃避写作业吗?”当我们对孩子有了偏见,忍不住就用消极的态度去解释孩子的行为和动机,将孩子的种种行为当成是一种挑衅,认为他是故意想要激怒父母。我们沉迷于纠正孩子的每一个不良行为,给他们下定义、贴标签,这种回应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不好的感觉:原来我不是某一种行为是坏的,而是我本身就是坏的、不好的。有的父母甚至在批评孩子时,常以“你总是”“你老是”“每次都是你”等片面化的语言强化对他的判断。孩子们会通过父母的眼睛来看待自己,我们对孩子下的定义,也会渐渐变成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最终都变成了亲子双方盘踞于心的“偏见”。我们常说:“不要总盯着孩子的缺点,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值得被看见的一面,哪怕你暂时做不到,那么最基本的:请不要以消极、固执的态度看待你的孩子。

 

PART02.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我是好孩子”的追求

 

美国亲子教育专家丽贝卡·艾恩在《积极养育》一书中写道:“你要记住,他是一个有积极动机的好孩子,只不过做了糟糕的选择。这样一来,你在纠正他的行为时,就会带着同情心,在不损害孩子正在发展的自我概念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所谓的积极动机,简单理解,就是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我是好孩子”的追求。哪个孩子不想要变好呢?他们身上的诸多不良行为,往往都不是主观选择,比如暴脾气、磨蹭、说谎、叛逆、大吼大叫.....有时是一种适龄行为,有时是外在情境的影响;有时只是能力不足而产生的一种受挫表现……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也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在教育孩子时,家长要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我是好孩子”的追求,大人只有懂得行为不当的孩子是有积极动机的,他们才会乐意去想办法去帮助孩子改进行为,而不是利用羞辱、贬低、责怪方式逼迫孩子认错。

 

电视剧《陶行知》中有这样一段剧情: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个男孩子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一会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早他一步到了。陶行知没有批评他,而是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孩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据我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所以我再奖励你一颗。”这时,男孩感动地哭了:“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男孩:“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待他接过糖,陶行知说:“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在这个故事里,最令我们感动的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男孩时,没有以“坏孩子”为大前提去纠正孩子的行为,没有用惩罚、说教以及其他形式的责难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他选择看到孩子积极的一面,他相信孩子的本性是好的,并带着温度引导孩子,最终赢得了孩子的合作。家长教育孩子时,也应该多一点这样的欣赏与同情。

 

PART03.  相信孩子可以变好,他就会悄悄变好

 

对孩子来说,被信任是一种很特别的力量。我们越是能正面的期待,就越能带给孩子正向的激励。举个例子:一对兄妹抢玩具时,6岁的男孩动手打了自己3岁的妹妹。

当你用积极的动机解释孩子的行为:就会发现,男孩刚刚的暴力,只是选择一种不成熟的方式来表达需求,因为年龄的原因,他的情感还是高于了理智,他的本意不是伤害妹妹,而是难以割舍对玩具的喜爱。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拥有更多的耐心。

你会在安抚好妹妹之后,把他抱到一边,询问缘由,等他平静下来,告诉他,每个小朋友都会有自己最爱的玩具,但是打人是不对的,然后思考该如何向妹妹道歉。

男孩学习到了三件事:

1. 打人是被禁止的,

2. 爸爸妈妈是理解我的;

3. 愤怒之后该如何修复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既不损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又让他在错误之中学习。如果用消极的动机解释孩子的行为:他是一个淘气的哥哥,他从不懂谦让,他很霸道,我们就很容易恼怒或是感受到威胁。接着,你还会狠狠地批评他的蛮横,没收他的玩具,转头给了哭泣的妹妹。在这起冲突里,男孩会不自觉地认同你对他的评价,甚至还有可能还会对妹妹产生怨恨。你对孩子行为背后动机不同理解,决定了教育孩子的不同态度,造成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在养娃这条路上,我们太容易看到孩子身上一大堆问题,而忽视他身上的温柔、善良和眼里的光芒。如果我们能时刻问自己:“我这样是能给予孩子改正的勇气,还是在给孩子难堪?”很多伤害就能够避免。尽可能积极地面对孩子身上的问题吧!

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认可他:

及时、真诚地反馈,正面强化孩子“好的行为”:

“谢谢宝贝,你都会照顾妈妈了。”“你这样说,这样爸爸就知道你想要什么了。”

孩子表现不如人意的时候,支持他:

将孩子的行为与品质分开,把“坏”和“孩子”分开,别把问题视为孩子的全部。有句话说得好:“我不相信有坏孩子,当他们不乖时,我会想他们需要什么帮助。

多给孩子一些爱和理解,很多的问题都会只是暂时的。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