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主题墙:从 “疲于应付” 到 “高效赋能”
老师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幼儿园主题墙创设这个重要话题。
一直以来,“环创” 让不少幼儿园老师加班加点,疲惫不堪,而主题墙创设又是其中关键一环。它是幼儿园环境与课程系统的重要部分,是幼儿与环境、教师及同伴交流的媒介,能展示幼儿学习活动,促进其发展。
先来看看老师们在创设主题墙时遇到的问题。
主题活动众多,不清楚墙面上该展示哪些内容;难以体现儿童痕迹,即便贴满儿童作品,检查时还是被指出缺乏儿童视角。
那是不是可以没有主题墙呢?
当然不行!幼儿园环境创设从课程理念和目标出发,要根据幼儿学习发展需求,与幼儿共同完善。它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样化实践过程,是课程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发展影响重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依赖环境学习,幼儿园环境创设应坚持幼儿立场。主题墙面创设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部分,服务于主题活动,能呈现幼儿学习痕迹,梳理教师教学思路,衔接幼儿学习链与主题墙。主题墙对孩子梳理探究逻辑、提升高阶思维很有帮助,呈现孩子兴趣点、学习过程和发展水平,做出孩子能看懂的主题墙至关重要。
以儿童为主的主题墙创设价值显著。能推动教师教学反思,促进专业提升;展示儿童学习发展与教师支持;通过互动唤醒和巩固儿童经验,引发新探索。
创设主题墙要遵循几个原则。
一是够得着,建议主题墙内容张贴位置不超地面 1.5 米,最好在 1.2 米以内,较高墙面可张贴艺术欣赏作品、班级文件或留白。
二是让幼儿看得懂,以儿童能看懂的图画表征、活动照片为主,文字为辅,避免大量抽象文字符号。
三是爱互动,展示与 “儿童的兴趣、问题、发现、思考、体验和创作” 直接相关内容,鼓励儿童表征自己的相关经历。
设计主题墙结构可采用 1+N 形式。
1 是 1 个主题说明,面向成人阐述主题活动背景、由来,形式多样;N 是 N 个过程展示,反映孩子思考、探索和创造过程,按 “问题 - 探究 - 实践 - 反思 - 创造” 逻辑创设,展示孩子主导部分即可。
实际创设中,常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元素过多、画面零散、视觉失衡,还有颜色过多、主次不分。针对这些,可采用网格法让空间层次分明;选择低饱和度颜色作背景,避免不必要装饰。
为什么主题墙创设花费教师大量时间却效果不佳呢?
这里面存在不少误区。主题墙成 “花架子”,过于注重美感,忽视幼儿年龄和实际情况;对幼儿作品装饰过度,显得做作;教师包办代替;主题墙创设跟不上课程实施,存在 “拖延症” 和 “急性子” 两种极端情况;体现教育价值和情感互动少,内容重复且缺乏年龄特点。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有相应解决策略。
一是回归幼儿作品本质,尊重幼儿主体地位,把环境创设主动权交给孩子,不过度装饰。
二是利用家长资源,家园共育,促进亲子互动和家园合作。
三是重视环境创设内容,紧密联系教育活动,根据孩子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选择合适内容。
四是给环境 “留白”,留给幼儿想象空间,激发互动趣味。
五是让环境更 “活”,在幼儿探究过程中呈现困惑及解决路径,拓宽活动资源。
六是让墙面环境说话,发挥暗示和诱发积极行为的作用,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等。
七是学会舍弃,抓住孩子兴趣点,深入挖掘感兴趣的活动和表现形式。
总之,幼儿园主题墙面环境创设要以幼儿发展需要为目的,围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发挥孩子主体作用,共同创设幼儿喜爱且能互动的主题墙面环境,让其对幼儿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积极隐性影响,助力幼儿关注、学会和适应生活。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