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年初,幼儿园如何从顶层设计升级文化理念?
01
环境越复杂,越需要信念
全面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是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发力点,过去孩子多幼儿园少、学位供不应求,而近年来出生率下降、大量基础设施“高大上”的公办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普惠性幼儿园数量大增,学前教育的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前几年新建的大量优质公办园,走过制度、管理规范的建设期,进入深入提质阶段,回过头发现过去的实践、行动零散,缺少方向引领,急需整合蓄力;
许多民办园由于各种原因转为公办,面临园区硬件改造、团队重组、课程梳理、管理模式等各种重构,需要顶层架构与行动引领;
一些办园历史长的幼儿园虽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经验的梳理、整合、提炼,无法将优质经验广泛传播;
还有一些口碑不错的民办园,在出生率下降和公办园数量大增的夹击下,越来越找不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徘徊在是否闭园的分岔路;
更有这样的现象,一些幼儿园为了在周边区域显得独特,忽视已有的资源与优势,把大把的时间精力放在创造自己没有的资源上。比如处在村镇的幼儿园期望自己的幼儿园能够“高大上”“有科技感”,不能太“乡土气”;而城市幼儿园又在钢筋混凝土的楼房里想方设法打造特别的环境。
提质的路上风来风去,今天一个文件下来重视劳动教育,幼儿园就风风火火开始搞劳动教育;明天一个学者倡导体育、健康,幼儿园又开始研究体育活动;听一个专家说探究式课程多么好,幼儿园又开始搞探究式活动;还有户外游戏、足球特色、篮球特色、自然教育......大家在疲惫忙碌中又云里雾里,幼儿园保教质量没有持续地、深度地发展。
如果跟风模仿、被裹挟其中,就泯灭了自己,失去了方向,更加淹没在洪流中,奋力挣扎精疲力尽却无法向前。
我们如何穿过外部干扰,看到自己园所真实、独特之处,从巨大的裹挟中走出来,立足自己的园本,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
还是需要回到原点,思考园所的教育信念是什么?我们如何在每一天“一地鸡毛”的工作生活中找到支撑园所发展的核心动力?营造支持性的氛围,让教育实践与园所发展成为幼儿园每个人主动思考和行动的事?
02
从文化出发建构幼儿园顶层设计
支持园所找到高质量发展之路
朱家雄老师在《重访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一书的序言中说到:“‘鱼是最后一个知道自己是生活在水里的’,在许多情况下,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思考学前教育问题时,往往容易忽略对文化生态问题的思考,从而会导致决策和行动中出现很多问题。”
园所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它可以在价值观、愿景期待、行事规则、相处模式等文化系统梳理的过程中被真切地感受到,会悄悄融入团队每个人的言语和行动中,影响着大家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态度,潜移默化地支持和促进每一个人的发展。
日敦社期望通过共创文化理念体系,支持到幼儿园从顶层开始思考,回到园所具体的当下,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确定有力量的、历久弥新的文化核心,指引当下和未来更好的行动。所以:
我们不写幼儿园“十六字方针”,不写口号标语式的、不能落地的文化理念;
我们不写“园训”,我们相信园所的发展和力量并不是要“训”出来的;
我们不凭空产出园所文化理念,我们相信并尊重每一个园所的独特性;
我们不写束之高阁的文本,我们希望能真正帮助园所去践行、去落实好的教育。
我们重视沟通,我们相信园所有力量、有思考,我们擅长通过对话、碰撞帮助园所去发现、生长出自己的独有文化。
我们会与园所深度共创,充分了解、分析园所的办园条件、师资情况、地缘环境等,并不断分析、追问、梳理,在现实条件基础上结合园所团队的思想,构筑幼儿园的文化体系,包括独特的办园理念、园风建设、师幼发展目标。
我们重视关系价值导向,我们相信园所文化是集体的选择和智慧,如果不能渗透到人与人每天相处的日常点滴中,那它也只是文字而已;
我们会结合文化核心,深挖理论支撑,提炼出园所的核心教育理念与教育价值主张,指引我们的儿童观察与评价、课程实践、园所管理;
我们会帮助园所从环境与文化的融合、课程理念与实施要点、园所独特的行为文化建构去让看不见的文化变得可见可感。
最终,为幼儿园设计出辨识度高的、文辞表达动人的、有幼儿园独特气质的、能在实践中落地的文化理念系统。
03
和日敦社合作文化理念,
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陆园长(常州市某幼儿园):
和日敦社合作文化理念设计让我感觉很温暖,我觉得就像是认识很久的朋友之间,侃大山侃了一会儿了,然后迸发出一点小创意。我们在一起合作的时候,你能感觉到大家是在一起为这件事情努力,这种感觉很好。做完了之后,很多细节都让我很印象深刻,比如说我们一个教师的会议,起了个名字叫新知TED,就是在会议上可以做即兴演讲,比较宽松,我觉得这个名字就起得很好很巧妙。
作为新园,文化理念真的和幼儿园融合起来,需要一个慢慢内化的过程。幼儿园才开始,我们需要一些环创的布置等等,我希望走在不同的地方都能够看到我们的文化理念:
比如儿童宣言是这样形成的——我们把儿童宣言分解成一句句的话,请孩子们来画。宣言里有“我要做一个好奇的小孩”,那我们就会问孩子:“你觉得是什么是好奇?”,然后,孩子从他的视角把“好奇”表达出来。儿童宣言里的每句话,我们都会让孩子们去诠释。
最后,我们就把孩子画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做成了一个长长的儿童画,形成了我们的儿童宣言,呈现在我们的环境里。
● 日敦社设计作品:文化理念的显性展现,“儿童宣言”在环境中的呈现
李园长(张家口市宣化区幼儿园):
刚开始做文化理念的时候,其实自己琢磨了很久,但总感觉梳理出来的东西少了点什么,我就想寻求外部支持,在小红书、抖音、淘宝找了很多,又加了很多微信号,最后选择了日敦社。主要是我很喜欢日敦社的文字表达方式,不像一些机构像说明书一样的表达,日敦社的表达是有温度的、有教育的浪漫情怀在里面。
合作全程我都很满意,第一次会议日敦社创始人晔子姐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她特别专注地在听我讲,她能迅速地抓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点,这让我很惊讶,我突然就拍大腿觉得那就是我想表达的,这也太精彩了,这是一个非常爽的过程。
今年的新生家长会,我单独花了10分钟来讲我们区幼的文化理念,没有文化理念的时候,可能我们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或者说我介绍我幼儿园很好就行了,我老师很优秀就好了,就好像没有必要再给家长讲文化,但是当你真正在分享园所文化理念的时候,我觉得彼此之间的那种认同一下子就建立起来了,我是挺有感触的。
金园长(黄宅镇中心幼儿园):
和日敦社合作的整个沟通过程非常顺畅,会充分考虑我们在地文化和园所实际需求,非常真实,我们的老师非常认同。在我们评审现代化幼儿园的过程中专家也对我们的文化理念高度认可,原来我们在办园和实践过程中做了很多,但比较零散,有了文化理念顶层提炼后,我们整个管理、课程就有了一个高度和框架。
吴园长(青神县实验幼儿园):
青神县实验幼儿园成立于1968年,前身是青神县青城乡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2002年原址重建更名为实验幼儿园,2007年我们升级为县直属学校,成为首批省级示范性幼儿园。随着园所硬件提档升级和保教品质不断提升,我们意识到要提炼出自己园所的文化,这样园所发展才有方向,园所才会有灵魂、有深度、有内涵,走得更远、更好。
实幼和日敦社结缘于十多年前,基于之前合作的信任,经幼儿园管理团队商议邀请日敦社团队到幼儿园来做文化理念设计。日敦社通过非常精炼的、专业的这些语言帮我们提炼,从核心文化“温馨家,健康城”这六个字,然后再到我们的办园目标“为童真再造一座充满自然与梦的奇趣森林”,然后再到我们的育儿目标,师训目标,包括家园合作,包括课程的理念,我们觉得都梳理得特别好,很有画面感,和幼儿园发展的未来很匹配。
我们一直通过教职工会、家长会、对外的开放活动等渠道进行园所文化的诠释和宣讲,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青神实幼和我们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职工对幼儿园更加有了认同感、归属感。我觉得我们这个文化理念设计成效是很显著的,现在“温馨家,健康城”的自然教育已经成了青神实幼的一张名片、一个品牌了。
● 青神实验幼儿园的孩子在用树叶吹泡泡
琪琪园长(内蒙古一公立幼儿园):
我们幼儿园近几年经历了一个教育理念与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我们有了更多的成长和收获后,就想要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成长和实践经验的一种表达,是能体现我们行动力量、体现我们园所形象和教育品牌,但不空洞的表达。
我一直有关注日敦社公众号,会经常去阅读,很多内容都让我有学习与成长,我们也参加过很多次日敦社组织的线上、线下培训,老师们反馈都很好。我能够感受到日敦社的教育情怀,很多时候感觉跟我们很契合,很有共鸣,还挺打动我,所以我当时就选择了跟日敦社合作。
和日敦社合作文化理念设计感觉非常好,沟通过程很愉快、很舒服,大家一点都不浮躁,很真诚。我们刚开始对文化理念的期待的描述是比较零散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但是日敦社会帮助我们梳理,会尽可能去了解我们、深入我们,像我们团队的人一样去讨论幼儿园的事情,整个过程不仅是文化理念,还会对教师考核、文化理念环境落地等给出建议,感觉跟日敦社的合作受益匪浅。
赵园长(呼和浩特市某幼儿园):
我感觉和日敦社的合作整个过程中,沟通是非常顺畅协调的,而且能看出专业水平是非常高的。这段时间我们有一个园长能力大赛,我又把我们的文化理念和课程拿出来反复阅读思考,我们的体系和内容很多都呼应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纲要》《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等文件的理念和指导内容,感觉日敦社研究文件、政策性纲领是非常透彻的,同时又很符合我们园所的实际情况,既帮我们打开视野,也挖掘了很多在地文化和周围的教育资源来支持课程,非常接地气。
04
撰写完成的文化理念,
在园所是如何实践的?
赵园长(呼和浩特市某幼儿园):
对于文化理念,我们原来只有一些零散的想法,经过系统的梳理,让我们园所发展的行动目标更明确了。形成了文化内涵的系统,也让我们的课程实施路径更规范、清晰和饱满。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幼儿园发展有一根主线了,不像是原来零零散散的想法,现在找到一个总的纲领带着大家往前走了,这是非常非常受益的。
金园长(黄宅镇中心幼儿园):
我们首先是将文化理念渗透到师培中,大家会来了解、理解园所的文化顶层架构,同时也会结合文化理念在课程中融合,比如我们现在在践行的四季稻田课程。现在我们在做教研的时候,老师们都会主动思考到我们的文化,大家在交流和实践中都更有凝聚力了。
李园长(张家口市宣化区幼儿园):
我们首先在领导班子里建立了对文化理念的认同感。在去年开学初的会议上,把文化理念打印成文,然后每个人手一份,给到大家一个小时的时间,没有解释和阐述,每个人独立阅读,再来反馈和讨论。结果大家都非常认同,并结合各自分管工作,思考我们还能做什么,来让我们的文化深入到每个角落。
其次,正好今年3月份我们要承担一个全省的园长大会,我们以打造有文化的环境为切入点,在园内招募了一个环创小组。我问大家:“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方式来呈现我们的文化?”,一共有七位老师主动来参加,因为她们认同我们的文化,我们也信任她们,放手让她们做。
现在我们一楼、二楼、三楼、四楼的大厅都有能体现园所文化理念的环境,没有花很多钱,都是老师们自己的思考和创意。
这是我们做的三部曲,就是从领导班子到教师,再到外显的环境的创设上做了一个调整。
我们特别喜欢我们的“信任”文化,跟我们园所非常契合,非常能表达我们的行动和价值观,接下来,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实践,包括家长工作等等。
当我们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文化体系和表达后,园所里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首先就是管理层的改变。以前我们也会去践行关于信任的文化,比如说赋能给老师们,努力地去信任老师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但是在没有形成文化理念之前,可能我们大家就觉得这是一个可做可不做,或者是看我心情,或者是看我跟这个老师的关系是不是好,或者看我是不是认同这个人,就是有很多情绪、情感或者个体主观的成分在里边,就不会觉得我对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是这样的,没有上升到一个管理的思维。
但是有了系统的文化体系后,大家会有更坚定和清晰的信念,不仅仅是每个人主观的为人处事,而是上升到管理信念和方法的高度,是对每一个老师都一样的一种普适的管理风格。
同时,我们也有一大半的教师也有明显的变化。无论是在专业上还是在个人的问题上,他们都变得比之前更愿意表达,更加勇敢,因为他会觉得我即便没有获得其他人的支持,但我不会担心其他人怀有敌意。他们能感觉到幼儿园文化支持的氛围,有了明显的自信,更有底气了。
他们有时候还会调侃,比如听到其他幼儿园的老师说,“怎么你们幼儿园竟然还能让你们自由地去做……”的时候,他们就会调侃地说:“来来来,信任文化,你了解一下,特别有意思……”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