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自信:从“鱼”到“渔”的教研之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只解决一餐;渔,则解决生计。安全感、自信心,均来自拥有了“渔”而可以走下去的底气。
这是一个普遍性规律,回到幼儿园的日常,面对一个个保教实践中的问题,老师们如何有效解决,其实也是给“鱼”还是给“渔”的问题,从“鱼”到“渔”,是一个质的飞跃。
教研,要立足解决教师在保教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这话简单直白,看着也很好理解,但回到教研现场中,解决和解决却有着很大的区别。
比如很多幼儿园组织教研,面对问题,直接进入到如何解决,你说一个方法,他说一个策略,罗列清单,既是教研成果,又是相互学习。直接给出方法,简单易学省时省力,似乎能很好地满足一线老师的需求。但时间长了问题就出来的了,很多方法,都是就事论事,基本不去追根究底,一些老师回去还是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方法,一些老师会采用新的方法,但情形变化就很难举一反三。在统一标准、统一模式下的幼儿园,直接要求直接用,是高效且必然的选择。但回到尊重差异、支持自主的幼儿园发展,老师们就会陷入难以应对的困境。
就事论事研究方法的教研能带给老师的效能在降低,慢慢成了任务,组织教研的负责人也很郁闷,明明是解决实践问题,这又延伸出新的教研问题,继续解决,通常的做法有创新教研模式、研究某个课题或项目,为教研开辟新路径,形式漂亮了,报告精致了,荣誉拿到了,但治标不治本,陷入新的内卷,保教实践中的问题还是难以解决。
我们还发现,每次外出参加培训,老师们表达的最多的就是能不能给出具体可参照的方法,对理论问题很容易抵触,甚至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也因此,有很多专家给出“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的判断,与其费力不讨好地整明白理论,不如给现成的工具书,简单直白,直接上手复制粘贴。
给“鱼”的市场就出现了,但这些“鱼”是怎么出来了,是否合理先不管,在创新的背景下,今天换个名头,明天整个谐音,后天穿个马甲,你来我往热闹非凡,但保教质量是不是提高了,幼儿是不是发展了,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教师整体的素质并没有因此而提升,对“鱼”依旧有需求,专业不自信依旧普遍。
当然,在实践中,总会有人在试着做出有价值的改变,比如请先会者分享,给方法、给经验、给理由。这就有点“渔”的味道了。在组织中,一定有一些老师善于思考,也善于总结经验,他们不甘心去模仿别人,也不甘心只是一个方法用下去,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让这些老师成为“先会者”。如果组织善于发现他们的存在,也为他们创造条件,比如教研分享,那这些老师就有机会不仅能给出方法,还能给出方法的源头,授之以渔开始了。由一线老师分享的意义在于,有看得见的现场,学习者可以随时进入现场观摩,能够做出来,就是重大突破!
分享模式,对幼儿园组织教研有一个挑战,那就是能不能出现积极的“授之以渔”的分享者。一是分享者需要宽松的实践平台,允许尝试,更允许出错。这样的老师是开创者,但也是个性者,常常会出现不服从指挥、对现实不满、甚至顶撞上级的情形。在集权组织中,他们很难走到分享阶段,在这之前基本就被悬置或边缘化了。只有开放、包容的组织,才能滋养出更多的分享者。二是分享者也需要成长,需要有人协助,需要组织能在苗头出现的时候就发现其价值,就能给予关注,滋养、陪伴、提炼、成型。每一次的分享,背后有长时间的实践支撑,考验的是幼儿园组织运行的模式,其中包含若干复杂的问题,这里难以展开。我们只要明白,一个有价值的分享,一定有分享者的独立意志,但绝不是分享者一个人的事。
营造宽松的组织氛围,善于滋养有个性的实践者,在幼儿园内部实现授之以渔,就有了重要的基础。这需要幼儿园有持续发展的意愿与机制,大多数幼儿园会因此遇到瓶颈,走向寻求外部力量,想要获得“渔”,但未能领悟“渔”之根本,就只能在“鱼”与“渔”之间徘徊。
分享模式,只是实现了一少部分人探索源头的发展,他们是“渔”的创造者,但更多的人还是要通过别人的传授而掌握方法及原理,在我看来这还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的教研。“渔”的获得,并非别人给予,而是自己获得。
一个组织,关注点在做成上,就难免会走捷径,拿来是捷径,拿来消化后做出成果,忍不住给人,也是走捷径。
在教研中的体现:我知道,我告诉你!当我们热衷于答疑解惑时,就不知不觉又回到了走捷近模式,从“渔”退回到“鱼”了。
真的能做成事的人,其实关注点不在“做成”,而在能“做成”的“人”!只有时刻关注“人是如何获得‘渔’的”,教研中才会自觉地“相信与质疑”,对发言者仔细倾听,认真回应,对没听清、没听懂的部分通过追问澄清,对有困惑、有不同想法的部分提出质疑。实现两个作用:对己是一次放下自己深入思考各种视角的机会;对人是一次在回应中再次思考清晰表达的机会。利他中利己,关注的是每一个人都在对话中明白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是人与人通过互动而实现靠近获得“渔”的过程。
这就是平等、尊重、相信、质疑的教研文化,是教研所承载的价值追求。做事的人,能够不断获得“渔”,进而创造“渔”,并在相信与质疑中不断反思、改进,实现“渔”的与时俱进、迭代发展。真正的教研之力,在教研文化的形成;真正的教研成果,在人获得“渔”的专业自信。
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自我成长,组织才能在可持续发展中,进入到自我进化的生态发展。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