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会说话”的幼儿教师
在幼儿园里,语言表达是师幼互动的重要形式,直接影响到一日生活的质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很多教师对于语言表达的内容比较关注,对于语言表达时的音高与音量、场所与情境、指导与评价等多处于比较随意的状态,甚少留意或者极少研究,由此导致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中出现很多问题,让幼儿错失了语言发展的诸多良机。让我们一起走进幼儿园里常见的几个活动场景:
场景一:一次,我到一所幼儿园跟岗,所在的班级是一个大班,当天有20多个孩子来园,共3名教师带班。进入到班级,最大的感受就是静。老师们都是柔声细语,活动氛围也相对安静,即便活动进入“嗨点”,短暂的兴奋过后,也少有出现幼儿情绪过度兴奋和大声喧哗的情况。一天下来,游戏活动如此,集体活动和生活活动也是这样。可见,在这个班级,注意保持安静已经成为师幼共同养成的良好习惯。
众所周知,在班级管理中,最让教师头疼的就是班上孩子太吵,那这个班级又是怎样做到如此安静有序呢?
以“静”制“闹”,正向引导。3-6岁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相对偏弱,兴奋时就会通过喊叫和乱跑等行为表达自己的情绪,影响班级秩序。
当幼儿兴奋时,如果教师只是用高声去压倒幼儿的声音,反而适得其反。教师对于区角里高声的幼儿是这样轻声提示的:“你的声音再低一点,小伙伴也能听到,还不会吵到别人哦。”
傍晚离园时,教师会提前和幼儿约定:“看到爸爸妈妈来接,轻轻地把小椅子送回家,然后摆摆手,我就知道你要说再见了。这样就不会影响到别人了。”有时则用眼神或者把手放在嘴边用肢体动作给予提示。
这种以“静”制“闹”的方式,既让幼儿知道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干扰和影响,也让兴奋中的幼儿自尊心得到呵护,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趣提问,自主管理。随着大班幼儿肺活量不断增大,说话的音量和小、中班时相比明显不同。在游戏后的分享环节,很多幼儿也对吵闹的行为表示不喜欢。教师适时引导:“看来我们都不喜欢吵娃娃,一起找找哪里有吵娃娃?”“吵娃娃会影响别人,那怎样做个静娃娃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找到游戏时的“吵娃娃”,讨论出“静娃娃”说话是轻轻的,声音不大也不小。孩子们还设计出了很多“静娃娃”的图片,有的贴在生活区,有的布置在游戏区,还有的挂在走廊等公共区。
环境是无声的老师,孩子们用自己绘制的“静娃娃”,时刻提醒自己并约束自己的言行,在这样自由自主的班级氛围中,孩子们更加愿意遵守自己和同伴共同制定的规则,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地养成轻声讲话的好习惯。
场景二:还是在这个班级跟岗期间,我跟随班级离开活动室到户外,在走廊遇到另外一个班级。这时,迎面走来的班级老师说:“我们给大一班让个路吧!”我们的班级走过后,带班教师提示幼儿:“大三班给我们让路,我们应该说什么呢?”孩子们齐声用“谢谢”回应了给他们让路的老师和幼儿。
看似平常不过的一件小事,恰恰是很多教师都忽视或不屑于做的一件小事。两个班级教师随机的三言两语,“小”细节中却透露出“大”智慧。
随机教育,无痕渗透。很多教师通常会更重视集体教学、游戏活动等教育活动中幼儿的语言发展,却忽略了生活活动和过渡环节的教育契机,对此两位教师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关于“倾听与表达”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请、谢谢、对不起”是每个大班幼儿都会说的文明用语,但很多幼儿仍然需要教师提醒,还有的幼儿只是能主动问候自己班级的老师和同伴,遇到幼儿园的其他人就闭口不言。
怎样让幼儿主动问候、大方表达呢?两位教师抓住“路遇”的教育时机,借助“让路”和“表示感谢”看似简单却很自然的时机,将文明用语和交往礼仪融入在细节之中,让幼儿身临其境,自然表达。
关注差异,鼓励表达。班级中的幼儿各有不同,有的“小话痨”喜欢表达,还有的幼儿则羞于启齿,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鼓励和支持。
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注重为胆小、不爱说话的幼儿提供主动表达的机会,如在晨间天气和新闻播报、美食报餐、故事小达人等环节,教师鼓励胆小的幼儿:“今天把金话筒传给你,请你来播报今天的美食吧!”“请你帮我把这本书还给旁边班的张老师,并对她说谢谢好吗?”“今天请你来做点名人,请用好听的声音说出今天来园的小朋友!”…
教师巧妙地创设丰富自然的语言情境,通过支持性的语言来激励幼儿,鼓励其爱说、想说、敢说。
场景三:经常在幼儿园看到有的教师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和鼓励幼儿:“比比谁的声音最响亮!”“看谁最先举手回答问题”等。于是,有的孩子便使出浑身的力气回答问题。还有的孩子没等教师话音落地就举手,站起来却答不上来或者“答不对题”。殊不知教师的语言其实在向幼儿传递一种价值导向:声音越响亮越好,举手回答越快越好。果真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教师要引导幼儿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情境,学会用自然的声音说话,而不是把“响亮”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没听清楚问题、不加以思考就回答,这样的“快”没有意义。
创设情境,恰当表达。“比比谁的声音最响亮”是教师组织一日生活经常使用的语言,很多幼儿为了达到响亮之声甚至喊哑了嗓子,这是不可取的。
不同的场所和情境,需要引导幼儿能用恰当的方式和语言表达。教师将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分为多个场景,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午睡的时候如果你想上厕所,你会怎样和老师说呢?”“当你想和好朋友说悄悄话的时候会用什么样的声音?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声音又要怎样?面对一个人说话和面对几个人、面对一群人说话有哪些不同?等等。
让幼儿意识到午睡和说悄悄话时声音要轻轻地,别把小朋友吵醒;回答问题时声音要响亮,这样别人才能听清楚;和别人说话时要用甜甜的好听的声音,这样心情就会很好;面对的人越多,说话的声音就要越大一点,但是不能喊叫,要有礼貌还要保护自己的嗓子…
通过情境化、游戏化的方式,让幼儿能够理解并学会依据所处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去交流和表达。
学会说话,更要学会倾听。良好表达的前提是学会倾听和思考,教师在提问时,可以放慢语速,引起幼儿的注意,并且予以提醒:“请听仔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想清楚再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刚才乐乐说了什么,你觉得他的方法好吗?为什么?”“你刚才一直在安静地思考,所以想法和别人不一样,真了不起!”
大班幼儿在集体中要能注意听老师或其他人讲话,教师要给幼儿倾听和思考留出一定的时间,通过“认真听、多思考”等语言引导幼儿,让幼儿从关注“最先最快”转移到“听仔细和想清楚”,逐渐养成倾听和思考后再表达的能力和习惯。
说话这件事看似虽小,实则蕴含着很多教育的艺术和契机。幼儿园一天中的师幼互动,主要是通过对话交流进行的。
教师的音量控制、表达的时机、引导的方法等,都蕴含着教育的智慧和语言的艺术,给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注重一日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自己的语言富有魅力,做“会说话”的幼儿教师。
(我拍的花。用去年的花迎接今年的山花烂漫时)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