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提醒孩子是一种恶意关心,是破坏
“记得带钥匙”、
“别忘写作业”、
“考试要仔细”…
这些话,你是否经常说。
你是否认为,自己的这些话,是一种带着爱意的嘱咐?
当我们反复提醒孩子这些事时,你是否有想过:
这些看似温情的表达,实则是对孩子的“破坏”。
01.
潜藏的控制欲,
孕育成年后的冷漠
反复的关心,潜藏的,是家长们无处不在的“控制欲”。
长期生活在父母强烈的控制欲中的孩子,成年后,很容易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美剧《老友记》中,莫妮卡因母亲反复挑剔头发、外貌而陷入焦虑。
成年后的她,逐渐变成了控制欲极强的“完美主义者”。
更可怕的是:
这种代际传递的提醒模式,
不仅会让亲子关系恶化,使孩子变得“冷漠”,
还会让这种不正常的亲子关系代际相传——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成的孩子,成年后,时常会将“冷漠”、“自私”视为理所应当的生存之道,
并且会逐渐给自己洗脑,让自己接受“控制欲=爱”这样可怕的观念。
02.
信任的丧失,
束缚孩子的一生
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指出,重复提醒会引发强烈抵触。
当孩子听到:
“你怎么又粗心”、“这么简单都不会”时,
潜意识接收的是“你无能”的否定信号,最终内化为自卑感。
当父母不断提醒孩子日常琐事,孩子会逐渐形成依赖心理:
每当遇到这种事,
便会默认“父母会替我操心”。
从而导致导致他们失去培养“自立”的机会,甚至成年后仍无法进行独立的决策。
那些从小被反复提醒的孩子,成年后,每当他们准备去做一件事前,
脑海中,便总是会响起这样的声音:
我不行的,
我需要帮助,
我不可能成功…
不信任的种子一旦种下,自卑的幼苗便会生长。
长期之下,甚至会开始无意识的瓦解“自我价值”。
那些所谓的“妈宝男”、“妈宝女”,
大多成长于这种被“过度关心”的环境中——
他们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必须依附于他人的巨婴。
这种以“关心”为名的提醒,像一把钝刀,无声地切割着亲子关系的信任纽带,也侵蚀着孩子的内在力量。
03.
焦虑的代际传递,
藏在基因中的伤痛
反复提醒的本质
是父母将自身的焦虑
转嫁到孩子身上的过程。
明明是小事,父母却总是要担心、焦虑。
久而久之,孩子便也开始在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过度内耗。
渐渐变得杞人忧天、患得患失……
同样的,这种焦虑情绪一样会伴随孩子的长大成人、结婚生子,
甚至逐渐影响到他们的伴侣,以及下一代……
最终,成为如同随着基因一样,世代遗传的病毒。
04.
教育孩子,要像放风筝
当我们愁于不知如何教育孩子时,不妨想想,我们小时放风筝的样子——线是束缚,也是托举。
没有线,风筝反而会失去动力,落在地上;
有了线,风筝飞的再远,也依旧能寻见回家的路。
让我们从小事开始:
用信任代替接管;
以提问取代指令。
把“我来做”,换成“你试试”;
将“你不行”,换做“或许他可以”。
父母需学会:
1.允许试错:让孩子在摔碎碗碟中学会责任,在考试失利中领悟反思。
2.以身作则:与其催促孩子读书,不如自己捧起书本;希望孩子情绪稳定,先管理自身焦虑。
3.关注过程而非结果:表扬“解题思路的创新”而非分数,强化“成长型思维”。
放手,不是放纵;
关心,不是监管。
教育孩子,从来没有绝对单向的方针,唯一正确的道路,便是在跌跌撞撞中,逐渐陪伴他长大、成人。
教育,就像放风筝——
给予自由的天空,
同时握紧回归的线。
反复提醒的本质,是用成年人的焦虑,覆盖了孩子的生命力。
当父母学会退后一步,孩子才能向前奔跑;当提醒化为信任的凝视,关心才能成为托举成长的风,而非束缚心灵的锁……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