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5岁以前所完成的事,占全教育过程的90%。
一、生理学基础
(1)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段:人的一生中,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从胎儿5个月时开始增殖分化,直到出生后一年增殖基本结束,之后进入神经细胞体积的增大、树突的增多和发育、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的复杂化阶段。
如图所示,到3岁时,儿童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以后增长速度变慢。
(2)神经元迅速完善:如图,出生后各类神经元分化,神经纤维生长繁殖,树突发育迅速,突触增多,其所组成的网络越稠密,人体的各种机能则越发达,到2岁时“小树”则“枝繁叶茂”起来。大部分神经纤维髓鞘化在出生后1~2年完成。
二、心理学基础
(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人类特性的稳定与改变》::假设人在17岁时智力为100%,那么0~4岁获得其中的50%,4~8岁获得30%,8~17岁获得其余的20%。如图。
(2)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劳伦兹:“母亲印刻”(生物往往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做自己的母亲),即动物认母的关键期。其他类似案例,如印度“狼孩”。
(3)才能递减法则:日本著名的早期教育家木村久一在其著作《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指出:儿童具备潜在的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是遵循递减法则的。
(4)蒙台梭利:3岁前是性格形成的最佳期。
三、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保育原则将3岁前婴幼儿分为4个阶段:胎儿期、新生儿期、乳儿期和婴儿期。
在此过程中,婴幼儿身心发展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保育原则:满足需求;教养融合,顺应发展,因人而异,开发潜能。保育基本方法:游戏法;操作练习法;榜样示范法;提问法。
(一)胎儿期(自受孕至胎儿出生)
1.胎儿保育的生理部分(备孕及胎儿的生长发育),此处略过,实际生活按生殖科及产科医生医嘱执行即可。
2.胎儿教育
(1)抚摸胎教
孕20周开始,在听胎教音乐之前或者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进行,通过抚摸实现胎儿的触觉刺激,可以促进胎儿的神经及大脑发育。每次5-10分钟,早晚各一次,按一定的方向或顺序轻柔抚摸,活用手指轻压胎儿。注:临近预产期不宜进行抚摸胎教。
(2)音乐胎教
孕24周开始,通过哼唱或者手机、音响等形式播放轻柔、舒缓、温和等的音乐。每次应不超过20分钟,每天1~2次。
(3)语言胎教
孕20周开始,通过讲故事、读诗歌等形式进行。每次2-3分钟,语言浅显易懂,声音柔和。注:胎儿在子宫内宜听中、低频的声音,而男性的说话声音正是以中、低频为主的,因此胎儿十分喜欢爸爸的声音。
(4)光照胎教
怀孕24周后,孕妇可每天用手电筒(使用4节1号电池的手电筒)紧贴腹壁照射胎头部位,每次持续3~5分钟。结束时,可以反复关闭、开启手电筒数次。光照时可以配合对话,综合的刺激对胎儿更有益。
注:在有胎动时进行。
(二)新生儿(自出生至出生后28天)
1.身体发育:身长可增长4-5厘米,体重可能加1-1.5Kg,头围增加2-3厘米。骨骼柔软,无机盐含量低,水分含量高,血管丰富,弹性较成人强,硬度较成人低。
2.本能反射:觅食和吮吸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追踪光源),抓握反射(一般在3-4个月之内消失),惊跳反射(突然的噪声刺激,或者被猛地放到床上,新生儿立即把双臂伸直,张开手指,弓起背,头向后仰,双腿挺直,一般在3-5个月内消失),巴宾斯基反射(触摸新生儿的脚底,他的脚趾会呈扇形展开,脚会向内侧弯曲。半岁以后,这种反射逐渐消失),行走反射(托住新生儿的腋下,使其直立,让他的脚接触平面,他就会做迈步的动作,看上去很像动作协调地行走。一般在8周左右消失),游泳反射(俯卧姿势放在水里,其四肢会做游泳动作)通过新生儿的反射情况可以评估其身体健康状况。如出现相对应的翻身问题,需进一步进行神经发育状况的确认。
3.生理:
(1)头占体重的1/10(成人1/50).大脑皮层兴奋度较低,易疲劳,需要18-20小时睡眠/天,通常每次睡2-4小时。随月龄增加,日间活动增加,夜间睡眠增加。
(2)感觉系统:
视觉:视野范围只有45°左右,视力为成人的1/30,可以区分简单的形状和对比明显的团,但其巩膜对强光敏感。当物体在其眼前20cm左右移动时,有追视。听觉:可据声音定向,且随外耳道液体的吸收逐渐增强。另有惊跳反射。
味觉:是所有感觉中最发达的,在出生后一周左右能够分辨甜、苦等味道,尤其喜欢甜味。
嗅觉:嗅觉较弱,但可以区分母乳与其他的气味。
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嘴唇及唇周,嘴唇接触到物体后就会吮吸。另外,苦恼的孩子,握住他的双手也可使他平静,而不仅仅是抱起。
皮肤感觉:对水温敏感,以哭泣表示。
(3)循环及呼吸系统:
新生儿心跳在120-140次/min之间,血压在6.1-10.7kPa(46~80
mmHg)之间。呼吸在40-60次/min之间。
注意:新生儿鼻腔发育尚未成熟,几乎无下鼻道。鼻黏膜富于血管及淋巴管,故轻微炎症便可使原本狭窄的鼻腔更狭窄,从而引起呼吸困难、拒哺及烦躁现象。
(4)消化系统:
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较弱,而幽门括约肌较强,胃底发育较差,胃容量小(初生时30~35毫升,2周时60~70毫升,1个月时为90~105毫升),因此,容易溢乳或呕吐。
母乳中含有解脂酶,可辅助新生儿完成消化。注:大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12小时开始排出黏稠、黑色或墨绿色的胎便,胎便系胎儿肠黏液腺的分泌物、脱落的上皮细胞、胆汁、吞入的羊水或产道的血液等的混合物,无臭味。
胎便出生后2~3天内排完,以后转为黄色粪便,如出生后24小时仍不见胎便排出,应检查有无消化道畸形。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活性较低,是引起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原因。
(5)泌尿系统: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排尿,头几天,因液体摄入量少,每日排尿仅4~5次;1周以后,进水量增多,而膀胱容量小,每日排尿可达20次。
(6)皮肤及其他屏障功能:
胎脂是皮脂腺分泌物及脱落物组成,起到保护作用,出生后可自行吸收。但头皮、耳后、腋下及腹股沟等皱褶处的血迹和胎脂宜轻轻擦去。(动作轻柔,避免擦伤、感染)
4.新生儿保育:
(1)喂养:母乳中含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可提高免疫力;含有DHA和AA,可促进大脑发育;含有乙型乳糖,可抑制大肠杆菌,减少肠道及呼吸道感染等。但母乳中VD含量低,需要适量补充,尤其北方冬季和南方梅雨季。
新生儿期只要母亲感到奶胀或小儿饥饿哭吵即可哺乳,一般每日喂哺10~12次。哺乳后抱直拍嗝,完成后,让其保持右侧卧位,以防呕吐。母乳喂养应坚持到婴儿满6个月,力求以母乳为婴儿提供足够能量。
初期可以尝试摸索供需平衡频率,母子皆省力。
如何判断:正常情况下新生儿每日需哺乳10~12次,排尿6次以上,大便2~4次且呈金黄色、糊状,就可判断为母乳充足。
新生儿体重的增长,每周应大于150克,满月后每周体重增加应大于600克。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一类是动物乳制品,一类是黄豆为主要原料的代乳品。
(2)日常护理:室温控制在20-24℃左右;脐带护理:一般在3-10天左右脱落,严格注意避免感染。
脱落前:每天用聚乙烯醇醚络碘溶液擦拭2遍脐带,早晚各1次。注意护理人手部清洁及棉签更换。囟门护理:大脑尚未完全闭合位置,如图。
新生儿洗发液洗澡时清洗。
5.新生儿教育:
(1)视觉练习:
对视法(时间不宜过程),游戏法(躲猫猫);迷你手电筒(弱光,练习瞳孔的扩大与缩小能力);静态玩具注视(黑白图片,3-4天更换一次);动态玩具追视(每次1~2分钟,每天2~3次为宜)
(2)听觉练习:
摇铃练习(每天2-3次);音乐(固定时间,每次5-10分钟,音量由低到高)(3)触觉训练:
抚触,每天2~3次,每次5~10分钟即可。
(4)运动能力:
抬头,转头,抓握,爬行,游泳。
(5)语言能力:
讲话,逗笑,回声引导。
新生儿出生后,看养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设法帮助他们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用极大的耐心调整他们的生物钟,帮助他们逐步建立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