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下半年杭州「幼儿园」课题最新热门研究方向!
通过对2025年杭州市的立项名单、获奖名单内共计430余项幼儿园相关课题的量化与定性分析,总结出以下前沿研究方向。
��:以下方向仅为参考,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写或直接用哦~
方向一:贯通儿童发展的“双衔接”新路径关键词:
托幼一体化、幼小衔接、入学准备、适应性、学习品质、转衔机制在2025年杭州市新立项的63项幼儿园课题中,有约6%直接聚焦“双衔接”问题。在66项市级结题课题中,此类课题占比约14%,显示出该领域研究的持续性与重要性。
回顾获奖与立项案例:《“托幼一体化”背景下的幼儿园“家庭式”托育服务新样态研究与探索》(2025年西湖区一等奖) 《成长画像制:指向个性化支持的入学准备教育区域探索》(2025年杭州市结题课题) 《新教材“幼小衔接板块”学科整合的活动设计与实施》(2025年杭州市规划课题) 2025下半年选题方向建议:
1、幼小衔接课程重构
《“学习者挑战”项目: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幼小衔接前置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旨在将幼小衔接从知识点的简单过渡,转变为对幼儿学习潜能的激发。
通过建立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教师的协同教研机制,精准定位大班幼儿在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同伴协作等方面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但“跳一跳能够到”的前置项目任务,研究其对提升幼儿入学适应性及学习品质的效度。
2、优化托班入园适应支持
《安全基地:依恋理论视域下的托班新生入园回应性照护策略研究》针对2-3岁幼儿入园的核心痛点——分离焦虑,以依恋理论为指导。
探索通过创设高度个性化的“家庭式”物理环境、建立可预测的“信号-回应”式师幼互动模式、以及运用“过渡性客体”等策略,将托班班级构建为幼儿的“安全基地”,实证研究这些策略在促进师幼安全依恋形成、缓解幼儿入园焦虑中的作用。
方向二:AI赋能的保教新范式关键词:
AI、数智化、智慧空间、AIGC、循证评估、学习分析
这是增长最迅猛的方向。在2025年杭州市新立项课题中,相关研究高达9项,占比超过14% ,显示出AI与学前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顶层设计和一线实践的共同焦点。
回顾获奖与立项案例:《AI+智立方:幼儿未来学习空间的实践研究》(2025年西湖区一等奖)《童音轨迹:融合视域下借助AIGC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新模式》(2025年杭州市重点课题) 《运用Deepseek助力幼儿园班本课程审议的策略研究》(2025年杭州市规划课题) 《e智绘画像:师幼互动质量评价的模型构建与路径探究》(2025年西湖区二等奖) 2025下半年选题方向建议:
1、幼儿行为观察与解读
《循证式观察: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幼儿行为识别与个性化支持研究》旨在探索利用视频分析或传感器数据(若条件允许)等学习分析技术,辅助教师对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行为进行数据采集与模式识别。研究AI的分析结果如何与教师的专业经验相结合,形成更客观、全面的幼儿发展评估,从而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支持。
2、人机协同的“增强智能”课程设计
《AIGC在幼儿园主题审议与活动生成中的人机协同模式研究》将AIGC定位为提升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增强智能”工具,而非替代品。
探索教师团队如何利用AIGC进行主题背景资料搜集、幼儿兴趣点发散、多领域活动框架生成等工作,并建立一套“教师提问-AI生成-教师批判性筛选-人机协同优化”的课程设计流程。
旨在研究此模式对提升园本课程的创新性、适宜性和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影响。
3、具身认知理论下的“智慧运动场”构建
《“AI乐酷运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数智化体能游戏空间创构与应用研究》借鉴《数智技术赋能下幼儿体能游戏的创新探索》(2025年西湖区教师小课题一等奖)的思路,研究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探索利用互动投影、动作捕捉等技术创设“智慧运动场”。
研究幼儿在与虚拟场景的实时互动中,其基本动作、空间感知和反应能力的发展情况,以及这种“身体-环境-心智”高度统一的学习方式对提升运动兴趣与效果的作用。
方向三:扎根文脉的“在地课程”新探索关键词:
在地化、本土文化、博物馆、非遗、社区资源、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是教育的根脉。在新立项课题中,此类研究有9项(占比约 14%);在已结题课题中,更是多达10项(占比 15%)。
这表明将地方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转化为课程,已成为杭州学前教育的稳定研究热点。
回顾获奖与立项案例:《依托“西湖故事”启蒙大班幼儿文化自信的活动路径研究》(2025年西湖区一等奖)《北海塘儿童博物馆:基于本土文化精神构建场馆体验的实践探索》(2025年杭州市结题课题) 《种下文化根脉:基于在地资源的幼儿园非遗博物馆创建与运行》(2025年杭州市规划课题)《潮玩西湖:基于在地资源的幼儿园大班项目活动设计与实施》(2025年西湖区二等奖)2025下半年选题方向建议:
1、开发社区课程
《行走社区的N种方式:地方本位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社区探究课程图谱构建与实践》以“地方本位教育”(Place-based Education)理论为框架,旨在将儿童的学习与社区的真实生活、生态和文化紧密联结。
通过绘制社区资源地图,设计一系列可复制的“微型探究路径”,让幼儿在行走和探访中学习。
研究此课程图谱在增进幼儿社区归属感、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及文化认同感方面的价值。
2、非遗游戏再造
《“活化的非遗”:基于文化基因解码的本土非遗项目游戏化再造与实践研究》超越简单模仿非遗技艺的层面,尝试对一项本土非遗(进行“文化基因”解码,提炼其核心的审美元素、工艺原理和文化寓意。
在此基础上,将其转化为幼儿可以操作、体验和创造的系列化游戏材料和活动。研究这一“解码-再造”路径,对于幼儿深度理解传统文化、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性。
方向四:聚焦思维发展的游戏新样态关键词:
深度游戏、探究、思维品质、项目活动、低结构、儿童哲学、自主建构推动游戏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浅层走向深度,是提升保教质量的核心。
在新立项课题中,此类研究最为突出,占比约17.5%。在西湖区12项综合课题一等奖中,更是占比超 40%,足见其在一线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回顾获奖与立项案例:《历.盘.塔:指向自主学习的幼儿低结构活动支持载体研究》(2025年西湖区一等奖) 《四“漫”场景:AI时代以儿童哲学撬动育人方式变革的路径探索》(2025年杭州市重点课题)《KISS复盘法:优化幼儿游戏分享环节教师回应策略的实践研究》(2025年杭州市重点课题) 《经验罗盘:自主游戏中促进师幼经验双生长的工具探究》(2025年西湖区教师小课题一等奖) 2025下半年选题方向建议:
1、“创错”活动研究
《“我的奇妙错误”:成长型思维理论视域下幼儿建构游戏“创错”文化构建研究》以卡罗尔·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理论为指导,旨在改变传统观念中对“失败”的回避。
通过在建构区设立“试错挑战台”、开展“最佳失败案例”分享会等方式,营造一种鼓励尝试、接纳失败、从错误中学习的“创错”文化。实证研究该文化对幼儿面对挑战的韧性、问题解决策略的多元化及创新精神的影响。
2、深度游戏分享模式
《“故事交换会”:基于“对话理论”的幼儿游戏后团体分享模式建构与实践》针对游戏后分享环节易流于形式的问题,借鉴“对话理论”,将分享会设计为多声部的“故事交换会”。
教师作为平等的对话者,运用开放性提问、平行讲述和经验追问等策略,引导幼儿分享彼此在游戏中的多元视角、情感和发现。旨在探索该模式在提升幼儿叙事能力、反思性思维和同伴互助学习方面的作用。
3、引入“STEM教育”理念的服务性劳动探究
《幼儿园小创客:在服务性劳动中融入STEM教育理念的项目活动设计与实践》借鉴《寻.跨.创.展:STEM教育理念下幼儿园服务性劳动活动设计与实践》(2025年西湖区一等奖)的经验 ,旨在将幼儿的劳动教育从简单的“学做事”提升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选择一个真实的园所服务需求,引导幼儿运用科学探究、技术应用、工程设计和数学思维去完成任务,研究STEM理念如何让劳动教育更具挑战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方向五:“循证教研”新机制关键词:
教师发展、园本教研、师幼互动、循证实践、反思工具、课程审议教师是保教质量的关键。如何让教研更科学、更有效,是区域和园所的共同追求。
在新立项课题中,此类研究数量最多,占比超25%,在结题课题中也占 15%。研究焦点在于如何建立循证、高效、可持续的教师专业成长新机制。
回顾获奖与立项案例:《4.1评估:区域协同支持幼儿园过程性质量评估的新行动》(2025年西湖区一等奖) 《蝶变效应:区域推进公民办幼儿园协同研修的西湖样式》(2025年西湖区一等奖)《时间经验轴:指向幼儿有意义学习的持续观察工具设计与应用》(2025年杭州市重点课题)《四阶循证:指向自主游戏持续性观察的教研路径研究》(2025年杭州市规划课题) 2025下半年选题方向建议:
1、基于“行动研究”范式的园本教研迭代
《“迷你行动研究”:基于问题驱动的幼儿园班组教研模式创新与实践》借鉴“行动研究”范式,将传统教研从“学习-研讨”模式转变为“问题识别-方案设计-实践检验-反思迭代”的循环圈。
每个班组每学期聚焦一个班级真实的小问题(如“午餐后的过渡环节过于混乱”),开展为期1-2个月的迷你行动研究。旨在探索该模式对于提升教师解决真实问题能力和教研实效性的作用。
2、运用“反思性实践”模型的教师专业叙事
《“三棱镜”反思日志:基于反思性实践模型的教师专业叙事工具开发》为解决教师教育叙事“记流水账”的问题,基于唐纳德·舍恩的理论,开发一种“三棱镜”叙事反思模板。
该模板引导教师不仅记录事件(What),更要分析“行动中的知识”(Why I did it)和“对行动的反思”(What I learned & What's next)。研究该工具能否有效深化教师的叙事内涵,促进其隐性经验的显性化与专业化。
3、“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跨园研修新样态
《拼图协作: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的办幼儿园协同研修机制研究》探索建立跨园所、跨体制的“主题式”学习共同体。
例如,围绕“低结构材料投放”主题,组织公民办园教师定期进行线上案例分享、线下实地观摩和“同课异构”,研究这种异质性、平等对话的研修模式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区域教育均衡的价值。
方向六:聚焦公平的“全纳融合”新实践关键词:
融合教育、普特融合、特需儿童、孤独症、个别化支持、全纳环境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应有之义。
在新立项课题中,占比约13%此相关 ;在结题课题中,相关研究占比约 14%。这表明对特需儿童的关注、对普特融合模式的探索,已成为杭州学前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
回顾获奖与立项案例:《学前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独症幼儿家校社共育支持体系的实践研究》(2025年杭州市结题课题) 《康融⁺:学前融合教育课程支持体系的构建与探索》(2025年杭州市结题课题)《幼儿园普特“‘融·生’幸福荟”融合教育课程支持体系的建构》(2025年杭州市规划课题) 《X+三方共育支持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入学转衔的实践研究》(2025年西湖区教师小课题一等奖) 2025下半年选题方向建议:
1、基于“通用学习设计”理念的环境改造
《无障碍游戏:基于通UDL理念的幼儿园融合游戏环境创设与支持策略研究》以“通用学习设计”(UDL)原则为指导,旨在创设对所有儿童(包括特需儿童)都友好、无障碍的游戏环境。
研究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方式,如不同高度的桌面、不同抓握难度的工具、表征方式,如实物+图片+声音和表达方式,如语言、手势、绘画,如何有效促进普特儿童在同一游戏情境下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发展。
2、运用“生态系统理论”的个案支持体系构建
《支持一张网: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特需幼儿个别化支持体系构建研究》旨在为每位特需幼儿构建一个由家庭(微观系统)、幼儿园班级(微观系统)、康复机构(中间系统)、社区资源(外部系统)等组成的“多层级支持网络”。通过建立个案家庭的“支持联盟会议”制度,协同各方力量,共同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支持计划。研究该体系在促进特需幼儿能力发展和改善家庭支持系统方面的综合效应。
方向七:家园社共育新范式关键词:
家园社协同、家长赋能、社区资源、育儿支持、共育模式构建开放、协同的育人体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类课题在各级研究中均有体现,如西湖区一等奖《教室爸爸:技术型家长辅助儿童项目活动学习方式变革》,以及市级结题课题《学前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独症幼儿家校社共育支持体系的实践研究》。
研究重点在于如何打破壁垒,真正激活家庭和社区的教育潜能。回顾获奖与立项案例:《教室爸爸:技术型家长辅助儿童项目活动学习方式变革》(2025年西湖区一等奖)《学前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独症幼儿家校社共育支持体系的实践研究》(2025年杭州市结题课题)《未来社区视域下幼儿园融合育人模型建构与运行研究》(2025年杭州市规划课题)《基于家园社课程协同助推幼儿立体思维的实践研究》(2025年杭州市规划课题)2025下半年选题方向建议:
1、基于“家长赋能”理念的家庭教育指导
《家长教练工作坊:基于“赋能”理念的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创新研究》旨在将家庭教育指导从“知识传递”转向“能力培养”。
通过开设一系列“家长教练”工作坊,以案例研讨、角色扮演、实践任务等方式,帮助家长掌握如“积极倾听”“情绪命名”“行为边界设定”等具体、可操作的育儿技能。研究该模式对提升家长育儿效能感、改善亲子关系的作用。
2、社区资源活化
《社区藏宝图:生态系统理论支持下的幼儿园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旨在将幼儿的成长置于更广阔的社区生态系统中。
通过师幼、亲子共创的方式,绘制一幅涵盖社区内自然、人文、商业、公共服务等资源的“社区藏宝图”,并将其开发为一系列的研学活动和游戏主题。旨在研究这一资源活化路径,对于拓展幼儿学习空间、丰富生活经验的价值。
方向八:聚焦全人的“品格与情商”新培育关键词:
品德启蒙、社会情感、情绪管理、积极心理、生命教育、友善品质对儿童品格与社会情感能力的关注日益凸显。在新立项课题中,此类研究占比约6% ,且常与儿童哲学、生命教育等概念结合,展现了学前教育回归“育人”本源的价值追求。
回顾获奖与立项案例:《启•辨•行•拓:基于儿童哲学的品德启蒙实施路径探索》(2025年杭州市结题课题)《积极心理视域下大班幼儿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2025年杭州市规划课题)《基于“关键事件”的幼儿园品德启蒙生成活动的实施路径研究》(2025年杭州市规划课题)《四迹成长:大班幼儿友善品质养成的路径与策略》(2025年西湖区教师小课题一等奖)2025下半年选题方向建议:1、基于“情绪调节理论”的班级情绪支持
《“情绪气象站”:幼儿情绪识别与表达支持策略研究》以情绪调节理论为基础,通过在班级设立“情绪气象站”、开展“情绪戏剧”游戏、运用情绪绘本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习识别、命名和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研究这些策略对提升幼儿情绪素养和班级积极心理氛围的有效性。
2、运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亲社会行为培育
《班级英雄榜: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幼儿亲社会行为观察与榜样强化研究》运用“社会学习理论”,特别是“榜样学习”的核心概念。
通过教师敏锐捕捉并生动讲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分享、合作、安慰同伴等亲社会行为,并以照片、绘画等形式在“班级英雄榜”上展示。研究这种正向、具体的榜样强化方式,对于培育整个班级亲社会行为风尚的作用。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