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幼儿园:尊重每一个孩子,培养独立性
幼儿教育素来被称为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那么怎样的幼儿教育才真正做到眼中有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呢?
《芬兰国家幼儿教育大纲》提出了要求:为了提升每个孩子的幸福感,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
芬兰早期教育从摇篮开始:
在芬兰,孩子从出生时政府会给每个家庭发放妈妈宝盒,里面有小婴儿从出生到1岁需要用的基本衣物,从被褥衣服,到尿布围兜,再到温度计、指甲刀、小玩具等等,衣服还考虑到孩子长得快,同一款准备了多件不同号码。
其中有三本非常重要的书,不仅教导父母如何照养小孩,还会提醒父母,在正式上学前孩子所获得的教育都来自双亲,父母要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合理饮食、注意卫生,并通过在游戏中学习,保持热衷学习的态度,并培养社交意识、同情心、自我反省能力等。
芬兰早期教育机构:
芬兰小孩从8个月大就可以被送到政府资助的日托机构,父母可以选择全日制的儿童护理中心和各种成人监督的游乐场所,宝宝出生的前三年也可选择家庭托管,政府为年轻母亲提供补助。
对于日托机构,教育部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情况一名教师配备两名助理;3 岁以下的幼儿,一名教师和两名助理至多照顾 12 名幼儿;4-6岁的幼儿,一名教师和两名助理至多照顾20名幼儿。
日托机构的收费会参考家庭收入,但不会超过200欧/月。
芬兰式幼儿园
芬兰孩子在幼儿园,每天就是玩,这就是典型的芬兰式教育。
为什么芬兰的幼儿教育强调玩?因为在他们看来,玩耍,就是学习的一种方式。
芬兰教师将游戏赋予教学意义,自然的让游戏贯穿孩子的一日生活。
1. 孩子自由玩耍
孩子在玩耍时可以真正掌控并维护局面,自己做决定,解决问题,制定并遵从规则,与他人友好相处,在信任放松的状态下与伙伴社交或“面对生活中的危险和挑战”。
2. 教师设计的游戏活动
教师设计的游戏活动会包含体能游戏、语言型游戏、探索型游戏、建设型游戏、想象型游戏、社交型游戏等。
比如幼儿园8:30-9:00的早晨分享会,孩子在讲述自身经历、想法的时候,有利于语言训练、自我表达,在聆听的时候去培养幼儿正确对待他人的态度,最终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去学会关心、体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甚至,在分享会的时间,只是让孩子们打节拍,体验音节学习和韵律的乐趣。
芬兰有句古话,学而不乐,学后易忘(Those things you learn without joy you will forget easily),为了让孩子快乐地学习,整个教育体系都在精心设计各种学习游戏。
而所有这些玩耍,都在一个混龄群体中展开。芬兰幼儿教育不按年龄分组,实行的是混龄制,0-3岁分一班,3-6岁一班(6岁学前班,7岁开始上小学)。
混龄,更有利于同伴学习。有些父母说“要生二胎,给孩子个兄弟姐妹,一个童年的伴儿”是同样的道理,最好的玩具就是同龄的玩伴。
比如一群典型混龄的人在洗车“玩”。大人和较大的孩子在洗,并教授年幼的孩子怎么做,较小的孩子帮忙递一些东西配合。非常小的孩子在一旁观看。玩的时候,大孩子学习领导力和教授力,并培养耐心和爱心;小孩子在观察和学习。双方各取所需,进步最快。
3. 玩是为了成为“完整”的人
芬兰孩子在幼儿园了只干三件事:吃、睡、玩。每天玩4、5个小时,孩子玩得痛快,累了回家睡个好觉。
幼儿教师们认为,这个阶段对孩子幸福感和学习能力培养比学习更重要,所以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身体素质、同理心、自信心、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4. 独立是一种“权利”
《芬兰宪法》第二章“基本权利和自由”第一条明确提出,“应把儿童作为个体平等对待。根据发展水平,应允许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他们相关的事件”。在2014年颁布的《学前教育国家核心课程》中,芬兰人不仅把“自我照顾和安排日常生活”作为孩子综合素养之一单独列出,而且字里行间全面渗透着尊重孩子个性,促进他们自主发展的思想。
芬兰幼儿园的孩子早上是如何入园的:
一个2岁半的男孩,在妈妈的陪伴下骑车来幼儿园,稍大一点的孩子独立骑车上学。未到早餐时间,自行车却已经排了两三列,孩子也会选择步行到幼儿园。
园长说,是骑车还是步行入园,取决于孩子自己的选择。除了3岁以下和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家庭和幼儿园都会鼓励孩子单独入园和离园,中小学也是如此。当问到为什么可以如此安排时,园长很认真地谈到了三个原因:
芬兰幼儿园和小学数量多,发展水平一致,孩子都是选择就近入园。芬兰社会治安很好,成人爱护儿童,不会出现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孩子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个体,让他们去决定、安排自己的生活,是他们的权利,也有利于他们现在和未来的健康、安全和幸福。
穿衣在芬兰幼儿园是一件大事。芬兰冬季寒冷,室内室外温差大,室外活动要换上防风、防雨、防雪的帽子、外套、鞋子、手套、脖套;夏季太阳光照强烈,还要戴上防晒的帽子、墨镜,穿上防晒衣。从室外回来又要把这些服装脱下来,一一放好。另外,孩子在午睡前后也要穿脱衣服。在这些过程中,无论孩子多么费劲,多么费时,芬兰幼儿园老师都会笑眯眯地等着孩子自己来做完。尽管也有伸手帮助的时候,但是比较少见。
进餐也是如此。2岁以下的孩子,教师会把汤给他们分好,以免溅洒。其余的食物孩子或排队领取,或从自己所在的餐桌中央拿。那些明晃晃的刀叉拿在孩子的手里,教师竟然毫不担心。另外,进餐量由孩子自己决定,他们爱吃多少就吃多少,吃少了教师也基本不会出言相劝。她们的想法是,“孩子饿了就会吃的,不吃就是不饿”。
芬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游戏,老师会设计或采用一些寓教于乐的教育游戏,但更看重的是孩子的自发游戏。《芬兰早期教育与养护国家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孩子的自发游戏至关重要”,这与英国EYFS体系所倡导的“从玩中学习”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笔者跟踪观察的幼儿园里,除了6-7岁的学前班每天要组织小组或全班性的学科学习外,0-3岁、3-6岁班级每天除了吃、睡、穿外,其余时间基本都是自发、自由的活动(0-3岁班在一周时间内只组织了2小时的集体游戏,3-6岁班每天有20分钟的晨间阅读)。
自发游戏有时在室内,有时在室外,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孩子高度自主。从游戏的开始到结束,从游戏材料、内容到游戏同伴,都基本由自己来决定(当然,何时在什么地点,玩1小时还是2小时幼儿园还是有大致规定的)。
孩子可以在全园选择游戏玩伴。沙池里,不同班级的孩子聚在一起,挖沙、堆沙、运沙,拍拍打打,无拘无束。有时会合作挖个深点的山洞,或把小玩具藏在里面,一起寻找。
6-7岁班的男孩子进行芬兰传统体育项目“冰球”比赛。老师做裁判,孩子们自己分组,共同制定规则,承担胜负结果。
在游戏活动中孩子间难免会产生冲突和矛盾,教师也是尽量让他们自己解决。也就是说,小意外(摔倒、擦伤等)以及小打小闹都不在芬兰幼儿园教师抚慰和调解的范围。有一次,一个调皮的男孩子在沙池不停地扬沙,扬入了旁边两个孩子的嘴里和衣服里。老师在不远处看到了,但是仍然站在原地,并没有走过来。孩子似乎也习惯了老师的这种态度,既没尖叫哭泣,也没跑过去告状。其中一个孩子跑到水管旁,漱口冲洗;另一个则解开上衣扣子和裤子跳了几下,就把沙子清理干净了。事后三个孩子继续一起快乐地游戏,好像扬沙事件根本没有发生一样。
培养孩子独立性还表现在支持孩子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一百种“语言”。芬兰幼儿园师幼比有严格的规定,0-3岁为1:4,3-6岁为1:8,6-7岁为1:13,且经常分组活动,所以幼儿即使在集体活动中,也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无论孩子谈了什么、做了什么,教师都不会根据一个标准去评判对错,或肤浅地表示赞赏,而是采取适宜的策略促进孩子进行深层思考。比如,孩子们在集体阅读后发表了对故事的理解、疑惑和喜爱,教师帮着记录下他们的看法,同时鼓励他们自己用色彩和线条画下来,讲给周围的人听。这种引导有利于孩子更明确地认知自己的想法并在随后的交流中变得更加清晰和系统。
在芬兰人的眼中,培养独立性已上升到支持孩子实现个人权利,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度和能力的层面。受这些观念的影响,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都蕴含了孩子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表达、自我实现的机会,他们也在运用这些机会的过程中不断得以发展和成长。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