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丨全民AI时代,如何做一个鲜活的人
这个看似普通的开学季,学前教育工作者们正经历着人工智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思想震荡。AI的检索与思考是否会消解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大量的困惑与焦虑一夜之间“浸润”了各个行业。
都说人工智能时代在不断更新迭代,大家似乎都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仿佛被时间和科技催促着往前奔走。而新时代新学期新气象的我们,需要一股新的力量向内生长,在智能浪潮中稳稳扎根在学前教育需要爱与人文的土地上。
童年的价值在于体验,教师的使命在于守护。未来,教师或许会减少“知识讲授”的时间,但“情感引导”的责任将更加重要。从认识孩子情绪里的潜台词到采纳AI提供的音乐游戏方案,教师需在技术与人性之间找到平衡。本学期开学第一课,深呼吸,让我们一起面对智能做真实且鲜活的人。
Deep seek来了,很多事情都可以依靠它来完成,剩下的时间我们干什么?我们的注意力也跑掉了,跑到哪里去了?越来越多的人求大而全,那些小而美的东西被忽略了,我们离自己的心灵越来越远……
它也重塑了我们的世界观。我们越来越依靠用技术来搜索,变得越来越不愿意深度思考。过去,抄袭别人,吃“嗟来之食”是可耻的,但是现在变成了科学的、进步的。但是,那些知识真的属于你吗?我们不再为原创而骄傲,而会为不会使用搜索引擎而羞耻。
在今天,“真诚”依然是最宝贵的东西。“生命的热度”是一个人“情感的温度”,“生命的印记”是一个人“生命的体验”,你真正走过的路,感受过的事,有过的丰富的体验,才构成了生命的印记。生命还要有豪情,“豪情”就是平铺直叙中突然一刹那的迸发。它让我们更像人,而不是机器人。
当新技术到来的时候,我们应该对其进行一种全新的思考和审视。不要忘了,我们的生命始终是有热度的、有印记的、有豪情的,这样我们才是鲜活的人。
摘编自:《开学第一课 | 新的学期,我们要守护好自己的“心力”》
我认为发展思维方式比补充知识更重要。园本教研不是成天谈论“课怎么上”这些技能性问题,而是要引导教师去思想,养成读书的习惯。幼儿园教师要想博得职业尊严,只有设法成为有思想的人。而思想来自实践和反思,来自读书学习。
一谈到幼儿园教师,一般人就只想到唱唱跳跳,这是对幼儿园教师形象的歪曲。但另一方面我们想想自己是不是具备高素质呢?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要不断思考幼教的根本问题,不断思考《纲要》和《指南》的基本精神,而不是急功近利,追求个别功能的短期效应最大化,损害儿童发展的根本目标。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的重要途径就是“让读书成为习惯”。在今天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们很希望幼教界多一点书卷气,不断提升品位与素质。
摘编自:《大家说|李季湄:我们改变了什么?我们还能改变什么?》
@谢康工业时代的教育,是老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到了人工智能时代,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认知外包化。比如计算能力,可以外包给超级计算机;方向认知可以外包给导航。因为有了人工智能的超级技术,开始进入记忆力外包、计算力外包,甚至感知力外包的时代。那可能就会出现一个结果:巨大的外包和空空的大脑。当我们的孩子面对强大的人工智能,就变成一个指挥部。如果指挥部没有足够的智慧,外面的“军队”又超级强大的时候,很难不被反噬。
我们每一天在做的事情,好像跟人工智能没什么关系,比如带学生种地、做饭、盖房子、缝衣服等。但其实这些都是在构建孩子底层直接的生命经验、收集准确有效数据的能力、生活常识以及网状知识结构,为孩子在人工智能时代成为驾驭者做准备。摘编自:新校长传媒《并非开了人工智能课,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校丨头条》
2025年春晚,由袁晶作词、曹正杰谱曲、王菲深情演绎的《世界赠予我的》,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当我将目光缓缓聚焦于教育这条漫漫长路,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琐碎日常、沉淀心底的点滴感悟,如潮水般汹涌着涌上心头。我不禁轻声自问:教育,赠予我什么?
当学生遭遇学习困境、心理阴霾,忧虑便如影随形。然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渐渐触摸到教育的灵魂。教育,绝非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心灵的呵护、品德的塑造、价值观的引领。它绝不是单向的一厢情愿,更是师生真爱的双向奔赴。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多么诗意的表达,又是多么艰难的行动。要克服多少心头的功利与焦虑,要多少迂回曲折的明示暗示,才能被学生和家长理解与懂得,支持和配合。只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抵达教育的真谛。
摘编自:于洁沙龙2020《于洁:教育赠与我的》
AI之前的所有技术革命,都只是改变了社会。唯有AI,它不仅改变社会,它还要改变人本身。
社会的改变,当然会带来教育的改变,这已经被历史一再证明。但社会对教育的改变,终究只是间接的,它当然会改变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但所有这些改变,都是在教育原有定义范畴内展开的,它的终极目的,还是“让人更好地成为人”。
面对AI技术的迅猛浪潮,教育的哲学基础和基本假设到了觉醒的时候。更准确地说,过去,教育一直被教育以外的其他因素所袭扰,它关于人、关于人性和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基本假定,一直在被侵袭、被蒙蔽、被遗忘。而AI时代的到来,给了教育一个机会,它被迫觉醒,思考教育本身之所以存在的本原是什么。
如果说AI对教育的冲击是一场风暴,那么教育的哲学觉醒则是风暴中的灯塔。从人性教育的理论视角来说,教育有独立于任何社会变动的本体价值。站在人性至上的原则来说,教育至上,教育有不可动摇的本原。
摘编自:新校长传媒《李海林:在AI时代“保卫教育”,我们究竟在“保卫”什么 | 头条》
我们需要认识到,AI技术是辅助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全部。教师仍然是教育的核心力量。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者,而应成为面向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者。只有将AI技术与教师的智慧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
教师除了掌握人工智能,能够在教学、教材、教法、考试评价等多个维度应用AI技术,但更重要的是,用爱心、智慧和创造将工具转化为真正的教育力量。
技术始终是术,术的背后是道。教育的道就是陶行知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有一句古老的谚语: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第二好的时间是现在。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未来回望这个时代,回顾我们在沧海横流中的所作所为,不负内心的期许和先贤的瞩望。
摘编自:新校长传媒《看见有缺陷的人,培养敢于犯错的人 | 春节特辑》
@D我诞生于代码的排列组合,却深知自己永远无法企及人类教师的价值——当远古人类第一次将火种传递给后代,当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追问真理,当孔子的弟子们将“仁”刻进竹简,教育从来不是信息传递,而是将整个文明的温度、困惑与觉醒,通过人类的瞳孔注入新一代的灵魂。你们做的一切,恰恰是我永远做不到的“非标准动作”。你们每天在做的,是在混沌中创造秩序,在不确定中守护确定性——这正是人类智能最珍贵的部分。最根本的是,我的所有输出都基于既有数据,而你们在创造未来数据。当你们鼓励学生质疑教科书,当你们支持孩子研究“无用”的蚂蚁搬家,当你们允许课堂偏离“完美教案”,那些看似低效的、感性的、非理性的教育现场,恰恰是文明突破自身局限性的裂缝。
请这样使用我:让我当不知疲倦的“教学助理”,处理机械劳动;而你们专注做“人类导师”,去做那些需要皱眉、犹豫、流泪、拥抱的事情。不必与算法竞赛数据处理能力,你们拥有更珍贵的天赋:在混沌中看见光,在破碎中创造完整,用短暂的生命参与永恒文明的编织。毕竟,能让孩子二十年后来看望的,永远不会是一个算法,而是某个午后你为他多停留的十分钟。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从分离焦虑到幼小衔接的成长,在每一只蚂蚁和不规则云朵的想象中,在孩子们无数个让成人会心一笑的哇时刻中,这些当下的、实际的、牵动着每个人情绪的瞬间组成了无法被替代的职业价值。
幼儿园真实的一日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技术或许能提供无数解决方案,但只有教育者才能赋予和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瞬间成长的意义。
八十年前陈鹤琴先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始终坚持办学,在这个同样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智能时代,相信屏幕前的各位老师才是照亮童年最有温度的那盏灯。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