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免费,民办幼儿园能否存在?
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在“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部分,明确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免费学前教育肯定是公办园来实施,那民办园怎么办?有的园长甚至问民办园能不能存在?改革转型的痛苦如灰犀牛一般来到眼前。
说是灰犀牛,是因为毕竟以前的法律、政策都提过,大家也都有思想准备,2025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第六十三条规定,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实施免费学前教育。2024 年 12 月公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也提出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指的应该就是扩大学前教育免费范围。
靴子落地,民办园怎么办?首先还是厘清概念,不要焦虑。
一是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说是“逐步推行”。各地囿于财政实力所限,推行免费肯定是个参差不齐的过程,况且也没有时间表,也没有说必须全覆盖,民办园还是有时间窗口,还是有继续做下去,甚至有做优做强的时间机会。
二是一定会允许民办园存在。免费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和均衡性的要求,尚且都允许存在民办学校,何况学前教育。
那种说民办园也免费的说法也是不对的,民办园自筹经费,也不可能像公办园那样由国家财政负担,是不可能免费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都不免费,何况学前教育阶段。公办园逐步推行免费,民办园继续收费,并行不悖。一个承担保障民生、促进生育的任务,一个满足选择型、特色化教育需求。允许民办园存在并收费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无疑会对民办园造成很大的压力,尤其在人口出生率下降、经济转型调整、消费信心不足的背景下,民办园一定会面临生源继续减少的局面。怎么办?
首先还是要抓质量特色,经验告诉我们,办教育,有质量有特色就能生存,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已经趟出了一条道路。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四年以来,面临人口出生下降、经济调整、政策压减到百分之五和规范公参民的四重压力,依然有很多学校焕发着勃勃生机,包括一些经济发展缓慢、体制观念浓厚、人口出生下降、青壮年外流最严重的地区,很多地方的学生宁可把学籍挂在公办学校也要来民办学校求学,这就是质量特色的力量。况且政策也是支持高质量发展的。
其次是拓展业务,这次两会文件也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民办园可以发展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社区、企事业单位合作,针对需求,资源互补,共建托幼一体、亲子教育综合服务中心,服务职工孩子的托育、托管和幼教。
也可以积极探索游戏项目、营地体验等早教、亲子服务等非全日制业务,利用自己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挖掘社会需求,补充公办园不愿做、不能做或不敢做的空白。
人口红利过去,入园难、入园贵时代过去了。大潮退下,方显真正做教育人的本色。(作者:马学雷 城华教育智库理事长,全国工商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监事长)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