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都自发上进 —— 真正高效的父母都在悄悄做这件事

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都自发上进 —— 真正高效的父母都在悄悄做这件事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跟孩子了上百遍赶紧做作业,他答应得好好的,一转身又偷偷玩……

很多家长会烦:到底怎么才管用?

但真正的问题是:你得太多。真正能打动孩子的,不是话语,而是场景

那些最有力量的教育,往往是悄悄发生的。比如,今天我想说的仪式感

01

说教的尽头,是孩子的自动屏蔽

曾经做过一次线上调研,问家长:你最常用的教育方式是什么?

78%的家长选择了说服教育。这是最熟悉、最顺手、看起来最理性的方式。

可问题是,说教常常只停留在嘴对耳,而没有进入心对心

比如:

别玩手机了!
快去写作业!
你这样怎么考得上好学校?

这些话听多了,孩子就像开启了自动降噪功能——点头、敷衍、内心毫无波澜。

你以为他说,是听懂了;但其实他只是过去了


02

想让孩子听进去,得他自己悟

孩子的行为,背后有他的内在动因和感受。要真正改变他的行为,不是靠高压的说服,而是要帮他建立自己的理解系统

就像你告诉孩子阅读很重要,他可能知道,但不一定相信。

可如果他在某次家庭阅读夜中,读到一本他喜爱的书,然后告诉你:我竟然一口气读了40页,好看死了!

这时候,阅读很重要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只有内化的道理,才会真正改变人


03

仪式感,是把道理变成体验的秘密武器

什么是仪式感?它不是隆重的形式主义,而是通过特定的场景、氛围和互动,激发情感、强化记忆的方式

举个例子:

在学校里,每周的升旗仪式,孩子们都会自动肃立、安静,谁也不会在那时候说笑。

没人他们,而是那个场合自带力量。

这就是氛围的教育,也是仪式感的魔力。

再比如:

有的学校请毕业的学长回来讲学习方法。其实讲的内容家长老师早就讲过,但在学长讲给学弟的仪式中,孩子反而愿意听、听得进去。

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件重要的事


04

我和女儿坚持10年的仪式,

改变了我们父女的关系

我和女儿小D,有一个坚持了快十年的家庭仪式:在每年生日,我们互写一封信。

从她刚会写字开始就有这个习惯。

我的信会写她这一年的成长,夸她的细节,记我们共同的回忆,再写上我对她新一年的期待。

她的信常常让我破防。她会说:

爸爸,不要急躁,我明白你的意思,我正在努力改变。
谢谢你陪我参加演出彩排,那是我特别特别安心的时候。

没有说教,没有命令,只有一种温柔的心灵对话

她在信里成长,我在信里学会慢下来。这一封信,每年都成了我们之间的一次情感再连接。她会期待,我也会期待。


05

儿童成长的每个关键点,

都能用仪式感来放大影响

你有没有想过?

其实很多你想教给孩子的好习惯,如果只是用说教,很难长久;但如果加上一点仪式感,孩子会主动、自豪地坚持下去。

比如:

想培养内驱力?做一个挑战墙,每天记录自己的微小突破;

想强化复盘习惯?每周五和孩子一起做成长反思夜,点个蜡烛,喝点热饮,一起写这一周我最骄傲的事

想建立专注习惯?和孩子一起布置一个专注角,他每次去那里学习,都像开启任务副本。

孩子的内在能量,不是靠压出来的,而是被激发出来的。

提示!

关于内驱力五大核心思维习惯的培养我把我和小D之前做过的很多家庭活动整理成了手册,发表在下面两篇文章中,如果你还没有看过,一定要看一看。不仅仅是这些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对于找到家庭的仪式感也非常有启发


06

如何打造适合自己家的教育仪式感

别担心,它不贵、不难、不复杂
从这三方面入手就可以:

环境仪式感:空间影响心情

  • 给孩子布置一个专属的学习角落,用上他喜欢的小物件,固定学习模式;
  • 父母静静陪伴而不是碎碎念,就是最强的专注氛围

时间仪式感:特定时间传递价值

  • 在节日、生日、开学日、学期末这些时间点,选用合适的方式,比如写信、家庭会、小演讲来回顾和展望;
  • 建立每周一次特别时间,比如周日早餐、睡前10分钟,成为稳定亲子时光。

活动仪式感:行为变得有意义

  • 记录成就、设定家庭挑战、制定成长计划,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而不是被动执行;
  • 建立阶段性庆祝成长的活动,用相机、文字记录,并打印出来,来强化体验。

孩子的个性不同、家庭的情况有差别,因此,每个家庭的仪式感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模样
关键不是复制别人的形式,而是根据这些原则,找到最适合你们家的节奏和方式。你不需要完美的执行,只需要用心的设计,哪怕是一点点改变,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连接与成长。

D爸的话:

说教,是父母最容易走的那条路;仪式感,是最值得你花心思走的一条路

从今天开始,试着少说几句大道理,多做几个特别的场景

教育不是一场谁说得多的比赛,而是一次谁更用心的陪伴。

愿你和孩子之间的仪式感,不止于某一次的温馨,而是成为你们日常生活的底色。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投票小程序
投票小程序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