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校园餐”暴露惊人乱象,教育部出手,重点整治5个环节!
7月8日,甘肃天水市通报某幼儿园血铅异常事件的最新进展:经检测,该园233名幼儿血铅值异常,占比超过九成。
官方公布的食品样本显示,该幼儿园早餐与晚餐留样中的铅含量,分别为1052mg/kg和1340mg/kg,超过国家限值0.5mg/kg,足足2000多倍。涉事食品中违规添加的,是通过网络购买、包装上明确标注“不可食用”的彩绘颜料。相关涉案人员,包括幼儿园园长与投资人在内,已被依法刑拘。
事件发生后,纪委监委启动问责调查程序,监管体系的系统性缺口被迅速放大。这起事件不仅冲击了公众对“校园餐”安全的基本信任,也倒逼教育行政体系在制度层面进行全面整顿。
01家长焦虑与制度空转并存
与其说公众愤怒于一所幼儿园的失责,不如说愤怒源于对整套校园食品监管体系的失望。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三个最基础的权利:孩子吃了什么?食材来自哪里?安全是否有人把关?
实际上,学校没有告知这一事项流程,食品供应缺乏公开信息,监管流程长期处于“资料完备,现场空转”的状态。
一位天水当地家长在采访中表示,“园所的厨房我们从未被允许进入,也不清楚每天食物从哪里来。出事之后,才知道原来监督几乎是空的。”这种“事后才追责”的被动治理模式,正是此次事件后被广泛质疑的根源之一。
02制度盲区,暴露在最脆弱的一环
从目前公开信息来看,问题并不止步于食品本身,而是源于整个管理体系的穿透力不足。
资质门槛低:后厨人员未接受系统培训,无基本的食品安全意识,违规使用染料,只为吸引孩子注意;监管穿透力弱:抽检与巡查机制流于形式,食品留样与进货查验制度形同虚设;问责机制迟滞:未形成“出问题—倒查责任—压实制度”的闭环,事件发生前无预警,发生后缺路径。
天水市政府表示,对民办幼儿园食品安全的监管培训“严重不足”,并宣布将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校园餐专项排查,梳理问题、压实责任。
但这场整顿来得太晚,对233个孩子及其家庭来说,代价已经无法弥补。
03教育部点名整治,“五个环节”成为重点治理对象
事实上,“校园餐”问题并非首次引发舆情。教育部早已在2025年“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方案中,将其列为全年整治重点之一。
在近期召开的校园食品安全现场推进会上,教育部明确将以下五个环节列入重点监管与整改范围:食材采购:强化阳光化平台集中采购机制,杜绝私设渠道和不明来源配送查验:建立批次责任制,每批次食材入校前必须留痕、可查加工与贮存:落实“互联网+明厨亮灶”技术手段,提升厨房操作透明度人员管理:提高从业门槛,实施系统培训和持证上岗,建立风险提醒机制家长监督机制:推动普遍建立“家长膳食委员会”,畅通反馈与问责通道
上述措施,既是对天水事件的直接回应,也是制度治理向前走的一次必要调整。
食品安全,必须从“厨房事件”转向“系统工程”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在幼儿园,社会关注的是孩子;但真正要回应的,是一整套监管系统能否及时预警、有效制衡、落地执行。
此次事件的广泛反响提醒我们:食品安全不只是食堂管理人员的责任,更是教育、市场监管、卫健系统的共同责任;“校园餐”不是后勤工作,而是关乎公共信任的底线工程;任何一次监管的缺位,都有可能演变为对社会信任系统的严重打击。推进“校园餐”治理,必须从源头重构,从菜市场到餐盘,从厨房到监管,从学校到家长。唯有建成一条“全过程责任链”,才能真正将风险挡在校园门外。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