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记牢10句话,比模板管用多了……
学校管理的核心就俩字——“人”和“方向”。
一、先定好方向再使劲
学校发展就像航船,方向错了,开得再快也白搭。
有个县城城乡结合部的中学在“双减”后特纠结,是接着拼学科竞赛,还是转做素质教育?
他们没盲目跟风,先花时间调研本地产业需求,最后搞出“非遗传承+职业教育”的特色课程,结果学生升学率和就业率都上去了。
这种结合学校实际定方向的定力,才是管理的真本事——不要跟着别人瞎跑,找准自己的路最重要。
二、让校园有温度
好的校园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长在师生心里的默契。
我去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调研,走廊里没有“励志口号”,而是学生画的“心情墙”和老师写的“今日感动”。
校长说:“文化是大家一起攒出来的,不是贴出来的。”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的奥秘在于相信孩子、解放孩子,校园里的温暖氛围,比任何规定都管用。
三、把人放在第一位
管学校说到底是管人,得先让师生“愿意干”,再教他们“怎么干”。
有个年轻班主任总抱怨学生调皮,后来校长跟着她跟班两天发现,她光盯着“学生能不能听话”,却没琢磨“学生愿不愿意参与”。
后来她搞了“成长积分卡”,让学生自己管班级小事,氛围立马不一样了。
教育管理的巧劲就在这,先点燃内驱力,再搭成长的架子,大家才会往前冲。
四、把好经验传下去
学校最宝贵的不是设备,是老师攒的“真本事”。
我参观过一所名校的“教师成长档案”,里面不光有教案论文,还有老师自己做的教具模型;
更暖心的是“智慧接力”——
退休老师会和新老师结对,把教学绝活录成视频传下去。
很多学校总盯着硬件,却忘了这些“看不见的财富”,其实这才是学校的底气啊。
五、守住教育的根
教育质量不是看分数单,是看孩子们有没有真成长。
我去一所乡村小学,没什么先进设备,但孩子们课间会自己管“植物角”、搞“图书漂流”;
老师宿舍窗台上摆满绿植,墙上贴着手写的诗歌。
校长说:“老师眼里有光,学生心里才有暖。”
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正的质量,就藏在师生的精神状态里。
六、不要做无用功
学校里最亏的是“方向错了还使劲跑”。
有个数学老师天天改上百份作业,学生成绩却上不去。
后来他改了招,按学生水平设计分层作业,成绩反倒提上来了。
教育的“效率”不是比谁干得多,是看有没有帮学生真正学会。不要瞎忙,找对方法再使劲,不然全是白搭。
七、钱要花在刀刃上
不要总想着“少花钱”,关键是“花得值”。
有个农村学校一开始图便宜买差食材,结果学生营养不良,医药费反倒花得更多。
后来搞“阳光厨房”,师生一起管采购、盯流程,既省了钱,又保证了营养。
这就说明,流程理顺了,钱花对了,比抠抠搜搜强多了。
八、创新别追时髦
现在学校都爱说“创新”,可别为了创新而创新。
有所学校花大价钱搞“智慧教室”,老师为了凑“创新指标”,连好用的板书都扔了。
后来他们改了思路,把电脑和项目式学习结合起来,既保留了课堂温度,又提了效率。
真正的创新不是追新概念,是让技术帮着把教育做得更好,别本末倒置。
九、老经验要更新
教育得传承,但不能被老经验捆住。
有位老教师总说“板书教学最管用”,可学生都盯着平板上课,他自己都尴尬了。
经验是根,但枝叶得往未来长。
就像芬兰教育把“标准答案”踢出课堂,让学生组队找多种解法——
老法子好的留下,新需求得跟上,这样教育才不会过时。
十、别关起门办学
学校不是孤岛,得拉着家长、社区一起干。
杭州有所小学每月开“家长课堂”,请医生、厨师、工程师家长来讲真实经历,学生听得眼睛都亮了;
社区图书馆还和学校搞“课外阅读导师团”,退休老师带着孩子修古籍。
理想的关系不是老师单方面“派任务”,是大家拧成一股绳,教育才能走得远。
说到底,学校管理没那么多玄乎的,就是把方向定对、把人心聚好、把细节做实。
要是这十个方面都顺了,不用喊口号,校园里自然有股向上的劲儿。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