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幼儿园陪餐活动的几点启示
我们园是一所医院附属园,服务对象主要是医护人员的子女。由于医院繁忙的工作性质和特殊的作息安排,家长们在子女照料上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自2019年《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颁布以来,我园开始严格落实陪餐制度,我作为后勤副园长,也一直坚持走进班级、走近幼儿,亲自陪伴幼儿进餐,保证幼儿在园的营养摄入和膳食安全,守护好幼儿健康成长的底线。
随着《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颁布,“倾听”这一关键词引起了我的关注,让我对陪餐活动有了新的思考。我发现如果幼儿进餐时情绪愉悦、心情放松,他们的语言和行为表现是很丰富的,而这些真实、鲜活的生命状态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于是,我越来越愿意在陪餐时观察幼儿的表现,倾听他们的心声。从无意识地听,到有意识地倾听,再到有目的地记录倾听的过程,我开始有意识地识别、研究这些生动有趣的互动片段中蕴含的教育意义,看见、听见、理解、支持每一个陪餐故事里的幼儿,我也发现了陪餐活动的更多价值。
陪餐记录1:“我的心温暖极了!”
早餐时,我在中三班陪餐。
今天的早餐有青菜瘦肉粥。当我喝下一口粥后,发现从温度、浓稠度到颜色、口感都恰到好处,令人很有食欲,就示意同桌的辰辰品尝品尝。辰辰听了我的推荐,赶紧喝了一口。只见他闭上眼睛,满脸享受、满足的表情。他忽然感叹地说:“我的心温暖极了!我的心可以打印,因为我的手和心是连着的。我在手上按几下,心里就可以打印出东西。”
“你想打印什么?”孩子诗意的表达引发了我的好奇。
“我想打印摩托车,我家里有四辆摩托车,爷爷有一辆、爸爸有一辆、妈妈有一辆、我有一辆。”
“你为什么想打印摩托车?”好奇的我继续问。
“我不能跟你说,这是个秘密,我只跟和我一样高的人说。”
我跟辰辰分享食物的美味,而他不仅回应了对美味的感叹,还用诗意的语言进行了表达。面对他只想跟同龄人分享的秘密,我没有继续追问,而是选择保护这样的“留白”。我想,成人接纳、保护幼儿由美食激发出来的诗意表达,可以让彼此的情感联结更持久。在成人与幼儿的分享和互动中,幼儿园的早餐不仅满足了幼儿对营养的需要,还激发出孩子们的想象与创造力,在早晨唤醒幼儿的心灵,开启他们身心愉悦的一天。
陪餐记录2 :“开启吸尘器模式!”
中餐时,我来到大三班陪餐。今天有炒青菜和胡萝卜烧牛肉,这两个菜都需要多咀嚼。我一边吃一边观察同桌小土豆的进餐情况。
“这两碗不在话下。”小土豆自信满满地自言自语着,“开启吸尘器模式!你信不信,我可以不嚼,直接吞下去。”他将菜拨到饭碗里搅了搅,往嘴里扒拉一口就直接咽了下去。
“你为什么会想到用吸尘器模式?”我看他动作太猛,桌面、身上都掉了饭粒,滴了汤汁,便想换个方式了解小土豆的想法。
“这是我的大招,我今天吃饭用了两次大招。”他开心地说。
“那这个大招是你妈妈告诉你的,还是你自己想的?”我问。
“是我想的,我的大招。”他得意地说。
我想,也许他特别想让我看到他像吸尘器一样吃饭吃得很快吧。于是,我冲他点点头,说:“你想的大招不错哦,不过,吸尘器模式要是改成破壁机模式就更好了,饭要嚼一嚼才好消化。下次试试,看看感觉如何?”
小土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爱开玩笑,动作大而猛,善于交流表达。我看到他为了吃得快些,将平时在家观察到的吸尘器的工作模式运用到了进餐上。当看到他用自创的方式愉快进餐时,我没有急着纠正他,要求他细嚼慢咽,而是先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于是,我先欣赏他积极的进餐态度,再推荐健康的进餐方式。
我在陪餐中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较多关注孩子的进食量和进食速度,快和多也渐渐成了孩子进餐的“标准”,成人很少引导孩子关注自己对食物的感受和接受度。
陪餐记录3:“我今天是值日生呀!”
今天的晚餐,我本来计划要在大一班陪餐,可是大班教师在午检时发现雯雯发烧了,将她送到了保健室。我们跟雯雯家长联系后,得知家长正在医院的岗位上,还有很多病人等着看病,不能马上请假来接她,就把她留在幼儿园的留观室继续观察。保健医在这个时段正好很忙,我就在留观室陪着雯雯,一直等到晚餐时间。
“今天的晚餐是鲜肉包和牛奶,你想吃吗?”看如有些迟疑,我接着说:“你现在生病了,要想打败病毒,早点儿好起来,就要多吃点健康的食物!”也许雯雯也想早点儿好起来,就点头同意了。“好的,那我就在留观室陪你吃饭吧!”生病的雯雯需要陪伴,我想还是留在这里陪餐吧。
“你是午睡起床后开始头疼的吗?”我问她。
“不是呀,早上我就头疼了。”她告诉我。
“早上就头疼了,那你为什么不告诉妈妈或婆婆呢?”我很诧异,孩子不舒服,通常都会告诉家人不想上幼儿园的,为什么她还要坚持上幼儿园呢?
“因为今天我是值日生呀!”她一脸骄傲地说。
“哇,雯雯,你在中班时上幼儿园总是爱哭,那时候你就像个小毛毛。现在升到了大班,我总是看到你笑,你变成一个大姐姐了呢!今天头疼还坚持上幼儿园,原来是想当值日生帮助别人,你很有责任心!”雯雯今天虽然不舒服,但难得的值日生机会让她选择坚持上幼儿园,我赶紧表扬了她。她冲我露出了一个既害羞又开心的笑容。“现在生病了,但你还是很勇敢,坚持吃大肉包打败病毒,你真的很棒哦!”趁热打铁,我又鼓励了她愿意进餐的行为。很快,她把一个大肉包都吃完了。
通过主动跟她聊天,我发现雯雯小小的身体里藏着大大的责任感,也由衷地赞扬了她克服困难的勇气。雯雯的父母工作太忙,不能把孩子尽早接回家照顾,为了缓解家长的担忧,我鼓励她坚持吃完晚餐,保证营养摄入。这次特殊的陪餐,既安慰了孩子,也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发现陪餐的食育价值,注重对幼儿饮食态度和行为的引导
在陪餐中,教师多一些倾听,就能在真实自然的情况下了解幼儿在进餐中遇到的问题和他们的真实想法。这可以让教师了解到食物对幼儿的多样化意义和幼儿对食物的不同态度和感受,找到开展食育活动的依据。
陪餐人员要面向幼儿积极开展饮食宣教,介绍食物制作上的细节,展示食物的多重属性,引导幼儿感受食材的本味、食物的美味,鼓励幼儿描述进餐的感受,认真记录幼儿提出的各种建议,让幼儿觉得自己的意见是被重视的。同时,陪餐人员也要将陪餐时了解到的食物的味道口感、幼儿的直观感受及时反馈给食堂人员,让他们不断从食材的选取、制作的细节、营养搭配等多方面改进和优化。“吃饭”和“做饭”衔接得好,才能发挥出食育的作用。
陪餐时,陪餐人员既要看到幼儿的营养摄入,也要关注幼儿进餐时的身心状态。我们可以通过示范,引导幼儿感受身体的需求,读懂自己身体的信号,如“你现在感觉到饿了吗?你饿的时候,肚子是不是咕咕叫了?”我们也可以鼓励幼儿表达进餐感受,如“这个南瓜吃起来是粉粉糯糯的”“米饭咀嚼后有甜味”“牛肉要多用牙齿嚼一嚼”。继而,我们更可以引导幼儿从进餐时比速度转变为关注食物的味道、营养价值和自身感受,逐步做到细嚼慢咽、适量进餐。
发现陪餐的课程价值,开展与幼儿饮食相关的生活课程设计
陪餐中的教师若能多一些倾听,就可以在理解一支持一理解的动态循环中发现可生发的课程价值,师幼共构,动态生成与饮食相关的生活课程。
例如,班级教师应关注到案例中小土豆撒饭、滴汤汁等问题背后的动作发展需要,统计、解读、讨论有类似问题的孩子们的行为,通过串珠、积木搭建、绘画等游戏活动,剥豆子、择洗切菜等五感参与的生活活动,锻炼他们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他们身体协调性,解决孩子的进餐问题。
园所也可以统计各班级出现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分析、解读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需求,引导教师真正看见幼儿的进餐行为,读懂每一个幼儿或每一类行为背后潜在的发展需要,做好幼儿生活课程设计。例如,涉及正确进餐方法的饭菜分开、端碗吃、使用筷子;关于习惯培养的餐后整理、吃干净、漱口;渗透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讨论吸尘器模式好(狼吞虎咽)还是破壁机模式(细嚼慢咽)好。
园所也要注重家园共育,引导家长看见食育的价值,基于不同家庭的饮食背景,针对幼儿不爱吃、接触少的食材设计食育活动,增加幼儿与此类食物接触的机会。比如,让幼儿参与剥豌豆做立夏粥,在温馨的师幼、亲子互动氛围中,闻闻生豌豆的清香味、感受豆荚的结构和汁液,提高对食物的兴趣和接纳程度。
发现陪餐的情感价值,给幼儿留下特殊的“园”味记忆
落实陪餐制度不只是完成一个工作流程。陪餐教师若能多一些倾听,接纳幼儿敏感、细腻的情感,站在儿童立场理解并支持幼儿,就会让陪餐活动更增添几分仪式感,也能让幼儿获得温暖。
幼儿园要提前做好每日陪餐人员、陪餐班级的计划安排,让各班级教师和幼儿都知晓当天陪餐的内容和目的。陪餐人员进入班级后,要主动介绍食物的制作细节、营养价值,询问幼儿对食物的建议。
除常规陪餐外,幼儿园还可以根据班级或幼儿的实际需求,灵活选择陪餐地点和对象,关注生病、有情绪问题的特殊孩子。对于暂时缺失家长陪伴的孩子,幼儿园要在尊重的基础上提供有力支持,鼓励幼儿进餐,从暖胃到暖心,充分发挥陪餐的陪伴价值。
陪餐人员不仅要关注食物安全,更要关注进餐幼儿的身心需要。作为园所管理者,应常常审视自己的角色,要习惯站在幼儿的角度分析他们所想,提供他们所需,既要照顾好幼儿的在园健康,也可以通过观察、倾听和记录,增进对幼儿的理解,用美食和陪伴让幼儿在生病、毕业季、运动季、父母陪伴缺失等特殊时期获得身心支持,给幼儿留下难忘的“园”味记忆。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