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答:“我想成为像您一样的人。” 格雷厄姆摇头:“你应该想成为比我更厉害的人,但前提是——先和比你优秀的人站在一起。” 人会被环境“驯化”,孩子尤其如此。 心理学中有个“镜像神经元”理论:孩子会无意识地模仿身边人的言行、思维甚至价值观。 若他的朋友沉迷游戏、抱怨生活,他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消极; 若他的圈子热爱探索、积极行动,他自然会被推着向上生长。 你选择的朋友是什么样,你的未来就是什么样。 一个人的成就上限,往往不超过他最亲密的五个朋友的平均值。 当他亲眼见过高山,便不会再甘心匍匐于泥潭。 02选对工作:人生最大的悲剧,是2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巴菲特提到一个扎心现象:“许多人一生都在做自己讨厌的工作,只为了攒钱退休后做点喜欢的事。但等到退休时,他们早已失去了热情和能力。” 教育最大的骗局,就是告诉孩子:“先忍一忍,以后就好了。” 硅谷投资人纳瓦尔曾说:“如果你的工作不能让你感到‘心流’,那就是在慢性自杀。” 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中回忆:若不是大学时旁听了一门书法课,Mac电脑永远不会有那些优雅的字体。 所谓“选对工作”,从不是追求高薪或稳定,而是找到那件能让你忘记时间的事。 告诉孩子:若你痴迷画画,就别为了“理科好就业”放弃画笔; 若你热爱编程,就别因“稳定”去考公务员。 人生只有一种成功——用自己热爱的方式活着。 03选对伴侣:婚姻不是雪中送炭,而是棋逢对手 巴菲特在演讲中调侃:“我年轻时总想找个漂亮的太太,后来发现,聪明比漂亮重要一万倍。” 他的妻子苏珊,不仅是他的生活伴侣,更是他投资决策的“隐形军师”。 当所有人嘲笑他收购濒临破产的伯克希尔时,只有苏珊抵押房产支持他:“我相信你的眼光。” 婚姻的本质,是一场价值共振。 经济学家薛兆丰说:“结婚就是办家族企业,签终身合同。”
若伴侣懒惰短视,孩子将来要么在扶贫式婚姻中耗尽能量,要么在互相指责中蹉跎半生。 反之,若伴侣坚韧睿智,孩子便能从父母身上看到: 爱是彼此成全,而非互相消耗; 是共同攀登,而非一方躺平。 好的婚姻观,是父母给孩子最珍贵的嫁妆。 04保持好心态:能吞下委屈的人,喂不饱他的野心 巴菲特分享了一个细节: 2008年金融危机,伯克希尔股价暴跌40%,股东们堵在办公室门口骂他是“骗子”。 他却淡定地对儿子说:“记住,恐慌时别人丢下的筹码,正是你的机会。” 真正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失败,而是对失败的过度反应。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实验:让两组学生解同一道难题。 A组被告知“这是挑战”,B组被告知“这是威胁”。 结果,A组成功率高达68%,而B组仅有23%。 心理学中的“悖论理论”指出:你越抗拒压力,压力就越狰狞;你越接纳无常,命运就越温柔。 教孩子学会“灰度思维”:考砸了?正好看清知识漏洞;被排挤?恰好筛选虚假朋友。 高手从不在情绪中内耗,只把挫折当跳板。 05保持好奇,多读书: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是让他“停止提问” 巴菲特至今保持每天阅读5小时的习惯。 他说:“我的知识宫殿,99%的砖块都来自书籍。剩下的1%,是向查理(芒格)提问得来的。” 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的差距不是知识量,而是“知识好奇心”。 TED演讲《如何成为终身学习者》中提到:
那些持续成长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质——对未知保持“幼稚”般的兴奋。 扎克伯格每年设定一个“愚蠢目标”:学中文、跑365英里、亲手给女儿做辅食…… 他说:“如果我某天不再对‘无用之事’好奇,Meta就离倒闭不远了。” 告诉孩子: 不必羡慕别人每次都考100分,你只需每天读10页书、提3个“为什么”。 时间会奖励那些永远睁着眼睛看世界的人。 最后划重点 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我只能留给孩子一句话,那会是——你的人生由你选择,但千万别等到老了才敢选择。”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与其焦虑“孩子输在起跑线”,不如教会他: 选对同路人、找到热爱事、牵手合拍人、炼就强心脏、永葆求知欲。 这五张底牌,足以让他在任何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 最好的遗产不是房子存款,而是一个能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孩子。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