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幼儿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幼儿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幼儿教师提升研究能力,核心在于将 “研究” 融入日常教育实践,从 “被动应对问题” 转向 “主动探究规律”,在观察、反思、实践中逐步积累方法与经验。以下是具体可操作的路径:

一、夯实 “观察与记录” 的基础能力 —— 研究的起点是 “看见真问题”

研究始于对真实场景的敏锐捕捉,而观察与记录是收集研究素材的核心手段。

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

掌握 “客观描述式记录”:

避免主观判断(如不说 “幼儿 A 很调皮”,而记 “幼儿 A 在 5 分钟内三次抢夺同伴积木,未听从教师提醒”);

尝试 “追踪观察”:

对某个幼儿的特定行为(如社交困难)、某个活动(如区域游戏)进行持续记录(可借助表格、视频、照片辅助);

运用 “轶事记录法”:

随手记录幼儿的 “闪光点” 或 “困惑点”(如 “幼儿 B 用积木搭出‘会动的车’,解释说‘车轮有弹簧’”),积累素材库。

工具辅助:

准备 “观察记录本” 或电子文档,按 “时间 + 场景 + 行为 + 解读” 分类记录,定期回顾时能快速发现规律。

二、培养 “问题意识”—— 从 “习以为常” 中提炼研究课题

研究能力的核心是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非盲目跟风。

1. 从日常困惑中找问题:

梳理工作中反复出现的困扰(如 “为什么幼儿总是在集体活动中走神?”“投放的新材料幼儿不感兴趣,问题出在哪?”),将模糊的困惑转化为具体课题(如 “中班集体活动中幼儿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用 “小切口” 聚焦问题:

避免选题过大(如 “幼儿创造力培养研究”),而是缩小范围(如 “美工区投放‘开放性材料’对幼儿创意表达的影响 —— 以本班为例”),确保研究能落地、可操作。

2. 建立 “问题清单”:

随身携带便签,随时记录闪过的疑问,每周花 30 分钟梳理,筛选出最急需解决的 1-2 个问题作为阶段性研究目标。

三、掌握 “基础研究方法”—— 让研究有章可循

幼儿教师的研究以 “行动研究” 为主(在实践中研究,用研究改进实践),无需追求复杂的学术方法,但需掌握基础工具。

1. 行动研究四步法:

计划:明确研究问题后,设计具体方案(如研究 “如何减少幼儿间冲突”,计划 “先观察冲突类型→尝试‘引导幼儿表达情绪’的策略→记录效果”);

行动:按计划在班级中实践,过程中灵活调整(如发现 “表达情绪” 对部分幼儿无效,可增加 “角色扮演学习解决冲突”);

观察:记录实践中的数据(如冲突次数变化、幼儿反应)、成功或失败的细节;反思:总结 “策略是否有效”“原因是什么”,形成初步结论,再进入下一轮实践优化。

2. 学习简单的分析方法:

“分类统计” 分析数据(如统计一周内幼儿冲突的起因:玩具争夺占 60%、规则分歧占 30%);

“案例分析法” 深入解读典型事件(如详细剖析一次成功化解冲突的过程,提炼可复制的经验)。

四、养成 “持续反思” 的习惯 —— 让研究成为 “自我对话” 的过程

反思是连接实践与研究的桥梁,通过复盘提炼经验、发现不足。

1. 日常反思:

“每日三问”:睡前花 5 分钟回顾:

①今天哪个环节幼儿反应超出预期?(如 “原本以为幼儿会喜欢的游戏,他们却不感兴趣”);

②我的哪些做法有效 / 无效?

③明天可以尝试什么调整?

2. 深度反思:

撰写 “教育叙事” 或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典型事件(如一次失败的教学活动、一个幼儿的行为转变),详细记录过程,分析 “背后的原因”(如幼儿的发展特点、教师的应对方式),思考 “如果重来会怎么做”。

例如:记录 “幼儿 C 总是拒绝参与集体活动”,分析可能是 “社交焦虑”,尝试 “先让他旁观,再邀请他担任‘小助手’”,记录转变过程并总结策略。

3. 借助 “反思工具”:

“SWOT 分析法” 梳理自身实践(优势、劣势、机会、挑战);或用 “鱼骨图” 分析问题原因(如将 “幼儿挑食” 的原因分为 “食物本身”“用餐环境”“家庭习惯” 等分支)。

五、主动 “学习与交流”—— 借外力拓宽研究视野

个人研究易陷入局限,需通过外部输入打破思维定式。

1. 向理论 “借力”:

阅读贴近实践的幼教书籍(如《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期刊(如《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研究》),从理论中寻找分析问题的视角(如用 “最近发展区” 理论理解为何某个任务对幼儿太难)。不必通读,可带着问题针对性查阅(如研究 “家园沟通” 时,查阅 “有效沟通策略” 相关章节)。

2. 向同伴 “取经”:

参与教研组活动,分享自己的研究困惑(如 “如何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学习同事的观察方法;观摩其他教师的活动,思考 “她的某个做法是否能解决我的问题”。例如:看到同事用 “幼儿成长档案” 记录发展,可借鉴其方式完善自己的观察记录。

3. 向专家 “请教”:

抓住培训、教研指导的机会,向教研员或资深教师具体提问(如 “我研究‘幼儿合作行为’,但不知道如何统计效果,该怎么办?”);也可通过线上社群(如幼教论坛)分享研究过程,获取反馈。

六、 “实践迭代” 中积累 —— 让研究成果落地生根

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改进实践,需在反复尝试中完善策略。

1. 小步尝试,及时调整:

研究不必追求 “完美方案”,可先从微小改变开始。例如:想研究 “如何提升幼儿自主整理能力”,先尝试 “在区域贴‘物品回家’示意图”,观察效果后,再调整为 “让幼儿参与设计示意图”,逐步优化。

2. 记录 “研究轨迹”:

用文件夹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材料(观察记录、照片、幼儿作品、反思笔记),形成 “研究档案”。一段时间后回顾,能清晰看到自己的思考路径和成长(如 “最初认为幼儿不整理是‘懒惰’,后来发现是‘不知道怎么整理’”)。

3. 分享与推广成果:

在班级家长会分享研究发现(如 “我们如何帮助幼儿学会分享”),或在园内做微型讲座,在分享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也可能获得新的启发。

总结

幼儿教师的研究能力,本质是 “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 “看见问题” 到 “分析问题”,再到 “用行动验证方法”。

不必畏惧 “研究” 的专业性,从记录第一则观察、反思第一个困惑开始,在日常实践中持续迭代,就能逐步形成 “研究者” 的思维与能力,最终实现 “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成长”。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投票小程序
投票小程序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