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为止很多的家长都对于“感觉统合”这个词很陌生,更别说“感统”这个简称了,总是让家长们一头雾水。对于感统是什么?怎么上课?我的孩子可以上感统课吗?这些问题成为了家长最感兴趣的几个问题,今天就由我给大家做进一步的解答。
首先,感统是什么?
“感统”首先起源于美国。
感觉统合:感觉即感知觉包括视、听、嗅、味、触、本体觉、前庭觉,统合即统一整合。
感觉统合:是机体将各种感觉通路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输入大脑,经过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这个能力是人类本身就有的,但是需要人们通过大量的刺激才能使得感觉统合更加的流畅,满足于人们的日常活动。 人类不像一些小动物,生下来就会走甚至会跳,我们的宝宝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学会翻身,爬行,走路,学习各种本领,这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让孩子没有经过爬行就去走甚至跑。孩子在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同时不断的进行感统的学习,大量的视、听、嗅、味、触等刺激将对孩子感统学习的完善起着重要作用。这样孩子才不会出现明显感统失调的症状,孩子才会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与未来。
孩子出现了感统失调的表现,就要积极的参与到感统训练中,一般3岁以前是一个感统失调的预防期,这个阶段如果积极参与到感统干预,孩子感统失调的症状不会很明显。3岁以后是感统训练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如果出现感统失调的症状而不去积极干预,可能会影响孩子生。
孩子是天使,在当今这个变化与竞争的社会,孩子教育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艰巨,父母除了照顾孩子饮食起居外,还要发展孩子智力,让孩子健康自信。今天的孩子虽然物质超过了上一代,但心理,生理上收到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不利影响,存在许多明显或隐蔽的障碍,这些障碍不仅表现在学习上还表现在情绪上、心理上、人格和行为上。父母都应该知道爬行很重要,剖腹产会带来后遗症,隔辈老人看孩子的各种弊端,和一些随之而来的家庭教育中的困惑,本来健康可爱的孩子,到了幼儿园大班或小学,却发现孩子不知不觉的有些异样:好动、偏食、喜欢粘人、注意力不集中,还会动手打人咬人,更有甚者,不喜欢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差等极端表现,到医院检查却没有异常,这些就是感觉统合失调。
有些生理问题如出麻疹、骨折、或者近视等,这些病症一目了然,便于做出诊断。但像学习困难或者行为情绪失常等问题的原因,就不好判断了。一些聪明的孩子,虽有父母的关心和很好的成长环境,但是功课总是落后,行为总让人操心,这些现象多由于大脑对各种感觉的统合不良所引起的。这些问题不容易被看出,但是在学童世界中到处存在着。
我们也更加希望感觉挺好训练将成为一种观念,渗透到每个孩子生活中去,可以说感觉统合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周围环境,而不是离开现实的生活情境去空想能力的提高,就算在家里也一样可以达到训练效果。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