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童走、跑、跳、钻、攀爬的发展
幼儿童走、跑、跳、钻、攀爬的发展
01
走
走是实现身体移动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人的基本、自然的移动方式。走的发展完善过程贯穿在整个学前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出正确的步态、稳定的速度和协调一致的手脚动作,学前末期的行走模式和成人非常相似,达到成熟和自动化的行走模式,能够较自由地适应环境(空间、方向、时间等)变化。
行走与神经系统的成熟、躯体平衡能力的发展、肢体控制能力的发展、肌体肌肉的强壮程度、视动协调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1.走的模式发展阶段
个体的行走模式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学前阶段行走模式发展 |
||||
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0~1岁) |
第二阶段(约2~3岁) |
第三阶段(约 4~5 岁) |
第四阶段(约6~7岁) |
总体特点 |
婴儿为了维持独立行走中的身体平衡,其行走步态有以下特点:步频快而步幅小、脚趾向外张开、全脚掌着地(而不像成人那样只是脚趾和脚跟着地),手臂抬到较高的位置摆动,行走中两腿的分开程度很大。 |
较少有明显的肌肉紧张表现,行进更平稳。 下肢:两腿之间分开的距离与两肩同 宽。大步行走时,每条腿的运动及步长的一致性都有所增加。先迈出的那条腿在落地时膝关节不再摇晃。已经出现从脚跟到脚尖的着地动作没有明显的脚尖着地现象。 走步时,蹬地力量弱而不均,步幅小且不均,速度不匀,上下肢的配合不够协调,走步缺乏节奏感,落地较重,脚间距离宽,左右脚力量不均,身体左右摇摆,走不成直线。 |
出现成熟的运动模式,腿部动作连贯,每步只有轻微的颠簸。 下肢:在前腿脚跟到 脚尖的过程中,身体重心移动自如,膝关节轻微的弯曲使前腿的伸张和直立动作自如。前腿在支持阶段中膝关节稳定即腿是直的。帮助身体重心移动时,跨步有轻微的扭动。 上肢:当前腿迈出时,同侧手臂向相反方向摆动(对侧运动),但是手臂的同步动作在这一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步幅稳定,平衡能力较好,上下肢配合也较协调,有了初步的节奏感。在教育影响下,幼儿在排队走步时已能随节拍走,但是节奏感不强,调节节奏的能力较差。 |
行走模式有节奏而且流畅,保持一定的步幅,手臂和腿随着身体的扭动在两侧做方向相反的运动。一条腿跟着另一条腿,两腿的间距小,只有很少的脚尖着地的动作。 腿部肌肉力量与平衡能力明显增强,上下肢动作较协调,走路有节奏感,轻松自然,平稳有力,已初步形成个人走步的姿态,可以步行一定的路程。排队走步已经能初步按信号节奏调节步幅、步频并能初步控制走步的速度。 |
2走的动作发展特点
走的动作发展特点 |
|||
发展内容 |
年龄阶段 |
||
3~4岁 |
4~5岁 |
5~6岁 |
|
步态模式和稳定性 |
启动步行时较少使用髋、膝部的肌肉,较多使用踝部的肌肉,走路逐步趋于协调、稳定。 |
躯干保持垂直状态,两肩舒展、腹部伸展,头微微上仰。用鼻孔呼吸,有节奏,平稳。步伐均匀,有了方向感和节律性,手脚动作正确协调。两脚掌保持平行迈步,可以一个接个地列队而行,沿着指定方向走。 |
步态更加自然轻松,步态模式接近成人。 |
适应性步态策略 |
遇到障碍物不会调整步态、容易失去身体平衡。 |
遇到障碍物前能够预期并且主动调整身体姿势 |
能够调整步行模式以绕过障碍物、在不同地面上行走以及执行某种任务。对于快速的站立不稳以自动姿势反应做出回应。 |
步幅、步频、节奏和协同 |
步幅小、步频快且不稳定,行走速度不稳定,时快时慢,节奏性差,排队走步时保持队形能力差,协同行走能力差。 |
形成个人的走步特点,调整节奏能力较差,但步幅有所增长,约有39~40厘米,排队走步时能够保持队形,协同行走能力有所增强。 |
能够很好地调节步幅和走步节奏,步幅达到 50厘米,初步形成个人走步特点,能够扩展出新的走步动作,排队走步时能够较好地保持队形,表现出良好的协同移动能力。 |
02跑
跑是走的发展和延伸,快走时就会出现双脚离地、身体腾空的跑步动作。与走相比,跑步有一个短暂的腾空过程,跑的动作速度更快,由单脚支撑与腾空交替形成周期。
完成跑的动作需要有足够的腿部力量(蹬地、推动身体向前和向上运动)、平衡能力(维持着地及腾空时身体姿势)和动作的协调能力(躯干与四肢的协调、协调双腿以保持连续稳定步伐)。跑的动作反映了幼儿多种身体机能的提高。跑是运动(田径、篮球、足球等)中的重要能力,也是每天的常见活动。
1.学前儿童跑的发展阶段
学前阶段跑的发展 |
|||
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约 2~3岁) |
第二阶段(约4~5岁) |
第三阶段(约6~7岁) |
总体特点 |
高位保护跑或者中位保护跑:手臂高位或者中位保护,小步子,身体直立,两脚与肩同宽,腿接近完全伸展。 跑步时已有明显的腾空阶段,以小碎步跑为主,缺乏节律,步幅小且不均匀,动作缺乏节奏感,脚步沉重,方向掌握不好,脚离地面动作差,落地时往往是全脚掌着地,两手臂不能自然配合脚的动作来摆动。 |
低位保护跑:手臂低保护,手臂反向摆动,肘关节几乎完全伸展,脚跟一脚趾着地。 上下肢已能较协调地配合,脚蹬地明显,跑步自然轻松,但步幅仍然较小。 |
手臂用力摆动,脚跟—脚趾着地(疾跑时脚前掌与脚跟着地),手臂与腿反向摆动,脚后跟大幅度动作,肘关节弯曲。 跑步自然轻松,步幅均匀,有一定的节奏感,步幅较大,动作较协调,腾空阶段较为明显,控制跑的方向感与能力有明显提高,在跑中转身、停、躲闪都比较灵活。 |
2.跑的动作发展具体特点
跑的动作发展具体特点 |
||||
核心要点 |
年龄特点 |
|||
2~3岁 |
3~4岁 |
4~5岁 |
||
步态和平衡 |
姿势从“高位保护”向“低位保护”发展。 |
跑步采用“高位保护”姿势,即采用小步伐并总是把大腿抬得很高,同时扬着手、架着肩以保持身体平衡,这可以帮助儿童在摔倒时用双手来保护自己。 |
采用的是“低位保护”姿势,即手臂放在体侧,伴随着腿的动作前后摆动,肘关节几乎完全伸展。 |
|
躯干从正直水平向水平前倾转变。 |
跑步时上身直,转动幅度小; |
跑步身体倾斜,这能够促使奔跑者重心前移,从而更快地向一定方向前进。躯干前倾标志着跑步者能够更好地控制腾空、着地时的平衡。 |
||
是腾空身体能力逐渐增强。 |
步态为小碎步,跑起来脚经常不离地,甚至整个脚掌着地。 |
4岁后腾空动作有所完善。 |
||
速度 |
步频主要是由支撑时间与腾空时间构成。 |
步幅小且时大时小,步频高。 |
步幅变化大,步频变化不大。 |
|
躯干和四肢协调性 |
手臂与腿不协调——手臂协调与腿反向摆动。 手臂从左右摆动到前后摆动,摆动更加有力,与脚摆动协调逐渐增强。 |
|||
腿步力量 |
腿部力量的发展有助于蹬地腿至脚趾充分伸展,以蹬离地面来提供推动力,有效提升跑步速度。 |
|||
适应调节能力 |
稳定性明显提高,在碰撞或者地面凹凸不平时容易摔倒,主动适应调节能力较差;控制跑动方向的能力仍很差,直线跑不直,跑动中改变方向费力而迟缓。 |
跑的能力发展迅速,表现出成熟的跑步模式,面对障碍能够采用主动策略,改变步态以保持动态平衡,同时控制跑的方向的能力发展很快,能够在跑动中改变方向。 |
03跳跃
跳跃一般分成准备、起、腾空和落地4个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助跑和原地两种:起跳阶段是使身体获得较快跃起的速度和合适的角度;腾空阶段主要是维持身体在空中的平衡和为落地准备有利条件;落地阶段主要是缓冲身体和保持身体的平衡。跳跃时,强调全身协调用力,不仅要求下肢快速地屈伸,同时要求上肢摆动与腰腹屈伸的协调配合。
1.跳跃的模式发展
学前阶段跳跃的发展 |
|||
跳跃类型 |
发展阶段 |
||
第一阶段(2-3岁) |
第二阶段(4-5岁) |
第三阶段(6~7岁) |
|
跳跃 |
已能双脚跳起,但蹬地力量小,弹跳能力差,跳得低,手臂的摆动与腿的蹬伸配合不好,落地时较重,不会屈膝缓冲,跳跃时全身处于紧张状态不太会移动身体的重心。动作的协调性还没有得到必要的发展,缺乏平衡能力,缺乏支持运动器官的成熟水平。能够掌握向不同方向的双脚跳和跨跳,但是单脚跳比较困难。 |
能正确地跳、向前跳等简单的动作。双脚同时起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有蹬地意识,会向前跳和纵向跳,基本会移动身体的重心。跳跃的距离、高度和连续跳的持续时间增加很多。 西 |
跳跃能力发展较快起跳逐渐有力,蹬地意识明显强,跳得高,手臂的摆动与腿的蹬伸配合协调,但落地时依旧重,会落地缓冲,并且会进行各种较复杂的跳跃。在正确的指导下还能掌握立定跳远、跳皮筋、跳绳等复杂的跳跃技能,动作表现出较好的协调性和节奏性。 |
单脚跳 |
摆动脚在体前,非支撑腿的大腿置于身体前面与地面成水平的位置,身体垂直,手臂处于肩部位置。 |
摆动脚在支撑腿的侧面。非支撑腿的关节弯曲在前而使摆动脚后于支撑脚,身体稍微前倾。两侧手臂的动作协调。 |
摆动脚落后于支撑腿。非支撑腿直摆目摆动脚在支撑脚的后面,保持膝盖弯曲,身体有较大的前倾。两侧手臂的动作协调, |
立定跳远 |
手臂制动,手臂动作像闸一样,垂直向上跳的动作很大,腿没有伸展。 |
手臂摆动,手臂如钟摆。垂直向上跳的动作依然很大,腿部接近完全伸展。 |
手臂向头摆动。起跳时手臂向前移动,肘位于躯干的前面,手臂摆动至头,起跳角度依然大于45度,腿部经常完全伸展。 |
2.跳跃的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跳跃的模式发展 |
|||
发展特点 |
年龄发展 |
||
2~3岁 |
4~5岁 |
6岁 |
|
动作从不协调到逐渐协调 |
跳跃能力发展的初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幼儿2岁半后双腿跳才有可能做到,3岁幼儿能够掌握双脚起跳时机,起跳动作采用下肢用力,即用腿的蹬伸来起跳,蹬伸力量弱、速度慢、不充分、不会摆臂助跳。 |
跳跃能力发展很快。 |
起跳已能有意识地用力蹬腿和摆臂助跳,蹬腿和摆臂比较协调,并能够根据跳跃任务主动调节用力的大小。 |
平衡缓冲能力逐渐增强 |
跳跃双脚落地时不能主动屈腿缓冲和保持平衡,跨跳落地后常有停顿。由于落地动作不合理,再加上腿部力量较弱、身体平衡能力差,所以落地较重,易失去平衡。 |
跳跃的动作日趋合理和丰富。 |
落地时能有意识地屈腿缓冲,落地更平稳,单脚落地时能够不停顿地继续向前跑。 |
由不关心结果(或质量)到关心结果(或质量) |
于跳跃的距离和高度不甚关心。 |
跳跃的距离、高度以及连续跳的时间发展迅速,逐渐关心跳跃结果。 |
对于跳跃的结果(距离、高度、次数)比较关心。 |
立定跳远和双脚连续跳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同时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 |
1.立定跳远方面,3~6岁男女童都呈现出持平甚至下滑的特征,说明幼儿的爆发力有所下降; 2.双脚连续跳方面,3~5岁男女童都星现出上升的特征,但5~6岁男女童呈现出下滑的特征,说明大班幼儿的耐力有所下降。 |
04攀
攀的动作有助于增强幼儿四肢肌肉力量,尤其是手的抓握力量的发展,促进幼儿平衡能力、灵敏性和协调性的发展。包括攀登和攀爬,攀登强调下肢力量,攀爬强调上、下肢的协同运动,同时有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
学前阶段攀的发展 |
|||
阶段 |
第一阶段(2-3岁) |
第二阶段(4~5岁 |
第三阶段(6~7岁) |
发展特点 |
逐步学会交替脚上下台阶;双手双脚攀登时,多半是并手并脚,动作仍不够灵敏,协调性较差,手握横木的姿势不正确。 |
能协调地交替脚上下台阶,双手双脚攀登时动作开始协调,但从攀登设备下来时,仍然并手并脚。 |
已能在攀登设备上较熟练、灵活地做钻、爬、移位、悬垂等动作动作较灵敏,协调。 |
05钻爬
爬行是儿童最早的身体移动方式,直立后儿童虽然较少再用攀、钻爬等动作作为移动的方式,但是直到6岁仍喜爱攀登、钻爬。通过攀、钴、爬,儿童的空间概念、本体觉得到了锻炼,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了发展。钻的动作能增强幼儿腿部和腰背部的肌肉力量,发展幼儿的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爬行活动是日常生活中较实用的身体活动技能,它不仅能增强幼儿四肢肌肉的力量以及背肌力、腹肌的力量,提高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协调能力,发展耐力素质,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幼儿大脑两半球的发展。
学前阶段钻爬的发展 |
|||
阶段 |
第一阶段(2-3岁) |
第二阶段(4~5岁 |
第三阶段(6~7岁) |
发展特点 |
已能基本掌握正面钻的动作要领,但过程中还不能较好地弯腰、紧缩身体。能协调地掌握手膝着地的爬行动作外,爬越以及手脚着地爬却显得有些笨拙。 |
正面钻的动作掌握得较好,基本上学会了侧面钻的动作,但两腿在屈与伸的交替动作方面有时还不够灵活。 除协调地掌握手膝着地的爬行动作以外,爬越以及手脚着地爬也较熟练。 |
各种钻的动作基本掌握,能有意识地弯腰、紧缩身体,准确地钻过各种障碍物。 除协调地掌握手膝着地的爬行动作以外,爬越以及手脚着地爬也较熟练。 |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