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女儿养废后,我才明白,一味挑剔的父母,永远养不出自信的孩子……
前些日子,去朋友家串门,正好碰见她陪女儿练琴:
女儿弹奏一小节,朋友就打断一下,再弹奏一小节,又被嫌弃一下。
几次三番下来,把孩子折腾得筋疲力尽,从刚开始踌躇满志,到后来像一棵蔫了的白菜,耷拉着脑袋沉默着。
这时候,朋友不甘心,又开始挑剔孩子学习态度不认真:
“你说你,每次练个五分钟就退缩,太不像话了,就你这样,能练好才怪!”
一连串的“挑刺”+“抨击”,让孩子彻底罢工,摔下琴盖,气呼呼地走了。
亲戚家的小男孩兴致勃勃地给她讲故事,由于年龄太小,难免叙述中有词不达意的地方。
教育专家发现一处错误,就立马给男孩纠正,接连纠正几个后,男孩嚎啕大哭起来,说什么都不肯再讲故事了。
事后她非常懊悔,发现是自己急切地纠错,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伤害了孩子。
心理学家约翰·霍特在《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指出:
“我们应当给他时间让他自己纠正错误,让他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出能力和自信。”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离不开试误和弯路,这是个体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
若是父母的眼睛里,只看到孩子身上的污渍和瑕疵,缺少欣赏美好和优点的能力,则更容易养出一个不敢爱自己的孩子。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经设计过一个著名实验。
他要求被试者不要去想一头白熊,结果大家都控制不住地想象出一头白熊。
迁移到教育情景中,如果孩子练琴或者从事学习活动时,不停地听到“这样不对,那样不对”的声音,大脑接收到的指令,反而是在强化这件错误的事情。
久而久之,脑海中的白熊,印象越来越深刻,怎么都甩不掉了。
即便孩子主观上想要避免出错时,行动上会更不由自主地陷入错误之中。
而越是警惕出错,越容易积累内心对错误的焦虑,错得更多。
他朋友的孩子写作业总是出错,母亲会很严厉地纠正,甚至由于情绪失控,会忍不住吼孩子。
原因在于,父母的挑刺,挤占了孩子的心智带宽,令他的一部分专注力,都用于对抗父母带来的压迫和恐惧感。
注意力的偏移,削弱了孩子的学习能力,陷入越挑剔越差劲的恶性循环中。
更深入而持久的影响是,来自对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自我认知上的改变。
孩子的每一个举动,迎来的父母的反馈,如果总是包含挑剔、嘲讽、挖苦、否定等消极评价,都是在孩子心里刻下这几个字:“你不行”。
这几个字,就像一块块沉重的大石头,不断压实孩子的自卑,固化孩子的自我认知,把自己定义为:我能力不足,我做不到。
一旦形成固定思维模式后,孩子的内驱力和发展潜力都会被压制,连自己都会挑剔自己,不敢相信自己。
刀斧锋利,如果用得不恰当,反而会让对方鲜血淋漓,遭受巨大的伤害。
比起眼睛容不得半点沙粒的苛刻型父母,那些心态更淡定、更从容的父母,则会成为孩子一生的幸运。
《生命成长》节目中,有一期访谈心理学博士贺岭峰,看完受益匪浅。
贺岭峰的女儿数学成绩很差,老师束手无策,于是,决定“请家长”。
面对老师不留情面的训话,贺岭峰也感到很不爽,但却依然没有撼动他的“从容”。
“没什么,说你最近一段时间的考试,卷面更整洁了,说明你学习态度端正多了,希望你以后做题时多审题,多验算,就能提高成绩了!”
这位拥有大格局的父亲,不仅吸收和消解了所有负面情绪,还用鼓励、支持、信任的语言,在女儿心里洒下暖阳。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纠正一道数学题,一个错别字,而是要去参悟隐藏在事情背后,渗透到孩子内心的那份力量。
从细微处着眼,却不局限于微末,用更大的智慧和格局,把控孩子的人生不走偏,即为优质的教育。
想起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导演周轶君,在参观芬兰教育后失控的一幕。
当她看到在画室中沉浸式绘画的孩子,甚至还有老年人时,忍不住潸然泪下:
她骨子里的自卑,总是在不经意间隐隐作痛,令她很痛苦,父母当年的挑剔,像一根尖锐的刺,贯穿在她的生命中。
诚然,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指引,但这双手,应该是托举起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走得更远,变得更优秀,而不是挑剔式的捶打和攻击,进而摧毁他们的安全感和信心。
“孩子一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健康状况,都建立在与父母积极的、相互回应的、礼尚往来的基础之上。”
在每一个跟孩子相处的瞬间,我们不妨多一点斟酌和思考,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种更有利的环境。
很多时候,父母不曾察觉,自己在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时,急切地用“贴标签”的方式做出负面评价。
孩子写错一个字,父母立即指出这里不对,便是一种针对行为结果的反馈,这种沟通方式,常常会让孩子形成退缩的心态,形成固定型思维方式,认为自己能力有限,不值得信任。
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父母能转换一种语言,更多地使用过程反馈,则会塑造出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敢于努力和接受挑战的孩子。
同样的场景下,父母不妨说:“你刚才写得很认真,比昨天更努力了。”
这种对内心品质的鼓励和褒奖,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更专注于自我提升,不断优化和改变自己。
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女神安妮·海瑟薇曾被亲妈赤裸裸地“嫌弃”。
舞台上光鲜亮丽的安妮,邀请坐在观众席上的母亲发言,母亲却说:
似乎无论孩子多么完美、优秀,父母总是怀有一双发现“丑”和“缺点”的眼睛,严酷而苛刻,不利于孩子成长。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的爱和珍视。
孩子做错一件事,告诉他没关系,我们慢慢来,耐心地陪伴他们走向成熟和完善,胜过一切唠叨和挑剔。
有些错误,只有在孩子身上才会出现,接纳这份独特的“萌”和成长的阶段性,才能迎来美好的亲子关系,给他踏实的安全感。
“教育,首先必须从看见孩子开始,让孩子站在舞台中央。”
不要用挑剔和苛责,让孩子感到无助、迷茫、恐惧,而是要呼唤爱的微风,轻抚着孩子的脸颊,给他坚实的臂膀依靠,让他们勇敢地乘风起航。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