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把孩子“养废”后,才明白:只会讲道理的父母,很难养出有出息的孩子


有了孩子以后,不少家长们发现,人生好像就被按下了加速键,不仅如此,自己的时间、体力、脑袋、钱包……突然就四大皆空了!
最主要的是,温柔似水的性格也变成爆炸“小辣椒”。
尤其是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更是能惹到家长出去暴走“十公里”。
生活中,这些孩子“不听劝”的问题,相信不少家长也碰到过吧:

让孩子多穿点衣服,以防着凉,孩子觉得你烦;让孩子少玩手机,以免伤害眼睛,破坏注意力,孩子玩的更嗨了;让孩子别熬夜早睡,孩子还是拖拖拉拉到很晚

不仅会让人疑惑,为什么跟孩子讲道理,孩子还是依旧是我行我素?
在不打不骂,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苦口婆心的讲道理为什么没效果?
甚至有时候道理讲得越多,孩子越觉得反感,家长也越来越没有威信。

“不讲道理”如何才能教育好孩子呢?


01讲道理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认为,“什么也不说”(闭嘴)也可以清晰明确地表达接纳感。
其实,我们早就应该明白:跟孩子讲道理,是最大的无用功。
我们给孩子讲的道理越多,孩子越反感,甚至会不愿意与你沟通。
孩子之所以越说教越厌恶,这都是因为,孩子的大脑发育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成熟。

美国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里恩曾提出过一个“三脑理论”(Truine Brain Theory),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大脑的进化。
他主张,人其实是“三脑合一”:爬行脑+情感脑+理性脑。
原始的大脑结构负责处理情绪问题,而新的大脑结构则使我们能够进行复杂的脑力活动。
因此,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考虑到孩子的大脑的不同层次。
最底层的是我们的爬行脑,也叫做本能脑,这是我们大脑最原始的一部分,操纵着我们生存的本能。
第二层则是我们的情感脑结构,这个这部分大脑由早期的哺乳动物大脑进化而来,它的功能在于分辨快乐和不快乐的情绪。
最后一层,也是进化程度最高的一层,是我们的理性脑,也可称之为高级脑。正是这一部分大脑结构将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使我们拥有自我意识,能够互相沟通、进行推理、换位思考或基于更合理和直观的考虑做出决定。

 

而我们的大脑发育则是先发展本能脑,然后情绪脑,最后才是理智脑。也就是说,面对孩子的“不听话”,并不是孩子要跟你对着干,而是这件事的本质就是,孩子的大脑还卡在“本能脑/情绪脑”里进行分析消化,而我们却用“理智脑”的逻辑思维去与孩子沟通。这种不同频率的沟通就像是对牛弹琴一样,孩子不仅难以消化,搞不好还可能让大脑死机。

 

父母可以对孩子讲道理,但不要试图用讲道理来说服他们。
特别是对于尚未成熟的孩子,要想他们能够听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可以从提升孩子大脑能力开始入手。

02高层次父母都这样做


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

教育不是“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

讲道理的这种教育方法,意图太过于明显,孩子也只能被动的去接受。

带着孩子去看见道理、感受道理、体会道理,远远比讲道理本身意义更大。

想要孩子能够越变越好,其实有很多方法,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


1.建立安全的沟通环境

 

在《关键对话》的这本书中,提到过一个重要的观点:谈话,最重要的不是正确的道理,而是安全的氛围。
家长要多运用积极的情绪,创造积极的、安全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孩子更容易感到放松,放下警戒,平和的进行交谈。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双核的计算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两个核同时运作的,其中一个核负责“内容”,另外一个核则负责“氛围”

在与人的沟通中,管理“内容核”的通常是排在后面,享有优先权的是“氛围核”。只有在安全的对话气氛中,才可以让双方的对话更加的畅所欲言。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安全的时候,他才能静下心来的与人沟通。

 

2.使用“拉波波特”法则

 

世界著名博弈论专家阿纳托尔·拉波波特提出了“拉波波特法则”,告诉大家如何沟通才能避免争吵,达成共识。
这个方法,也适用于家庭教育中。

· 第一步:先复述出孩子的观点,并做出理解,让孩子知道你是跟他站在一边的。

· 第二步:用语言表达出对孩子这个想法的理解。

· 第三步:分析孩子的看法,从孩子的语言中,提出我们的理解,让孩子觉得是被尊重的。

· 第四步:心平气和的说出自己的意见,指出孩子想法中的不可实施性,并且给到孩子足够的理由以及解决的办法。


前面三个步骤,都是为最后一步所做的铺垫,通过理解和认可的方式先让孩子接纳,当我们再去对孩子提出意见后,他也会更容易的去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情绪能得到充足的安抚,就能够冷静下来去反思并且接受意见。
只有孩子和父母都达成了共识,沟通才会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3.用体验代替讲道理

 

卢梭说过:

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之前有过这样的一个案例,杭州有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因为痴迷游戏,不想上学。
无论父母怎么好说歹说,都无济于事,爸爸更是讲了各种大道理,他也不听。
于是,小男孩的爸爸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孩子去凌晨4点的菜市场,让孩子感受为了生活忙碌的商贩们,体验生活的不易与艰辛。
通过这次体验,孩子不仅明白了自己错误,也感受到了成年人世界的艰辛,更是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一次简单的体验,就让孩子明白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孩子不就是一个,让孩子慢慢体会慢慢成长的过程吗?
枯燥空泛的理论,难以走进孩子的内心。

只有亲身经历的
空泛的理论,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 
只有让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孩子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明白一些道理。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投票小程序
投票小程序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