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里的「时间焦虑」,老师居然会一天都喝不上一口水!
01
幼儿园里的时间焦虑
“太紧张了。”
“太忙了。”
“没有时间。”
当我们提及幼儿园开展课程中的困难时,很多老师把对时间的焦虑写在了脸上。当前幼儿园存在活动过多、课程超载、非教学任务过重的问题,老师们越来越感到时间紧张、喘不过气来。
有时候老师早上接了一杯水提醒自己今天要喝水,结果到下班一口都没有喝过。
我们幻想幼儿园的画面,是孩子们在阳光透过的玻璃窗下阅读绘本,在蛱蝶飞舞的花园里用花瓣碾制“草药”……而在老师眼里,幼儿园的画面是一张比家里转动得更快的钟表、一个场地转化到另一个场地的程式化动作。
这种对时间的焦虑也被无形之中传递给了孩子。花草园的胡华园长说:“被时间催促长大的儿童,不仅是焦虑的,也是‘无根’的。”她感受到了这种紧张和焦虑,发现在行业高速运转的今天,“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处在了一种‘时间困境’之中” ……
02
幼儿园里的“时间困境”
催促是幼儿园“时间焦虑”首当其冲的表现:
“快、快、快、快,快吃!”
“把饼干全部放到嘴巴里面,站起来喝奶。”
“快,一口放嘴巴里,赶紧可以去玩。”
“你还能快点喝啊?全班都在那儿,你干嘛?你还在那儿抵着瓶口慢慢抿。”
……
有研究发现,在幼儿园的15天里,发生了785次教师催促幼儿的现象,其中494次发生在生活环节,而其中进餐环节则发生了348次催促现象。¹
这是一张典型的幼儿园作息时间表,从入园到离园安排了生活活动(含过渡环节)、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及户外活动等长长短短的17个环节,详细记录了孩子该做的事情和老师的工作任务。时间被切割成较为均匀的活动单位,孩子的活动按照固定的时间频繁地转换。催促、打断、高控、紧张时常蔓延在这样的一日作息之中。
为何幼儿园变得越来越忙?
幼儿园要出教育成果,要尝试新的课程模式,又不肯改变旧有的作息时间、放弃原来的课程模式,于是只能加塞再加塞,加上时不时来临的大型活动,“课程超载”的问题愈发严重。
孩子为了完成一项接一项任务而紧赶慢赶、忙得团团转,老师生怕环节拖延、无法严格执行作息制度而焦急催促。“上幼儿园太累了!”竟成为了孩子不愿意上学、老师不愿意上班的理由。
有的幼儿园管理者错误理解了“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认为时时刻刻都需要老师给孩子灌输教育,洗手要唱歌,饭前要游戏,睡前要听故事……“孩子一分钟都不能闲下来,老师一分钟都不能停下来,要给孩子找事做……老师是人不是机器,机器也要有个时间充电吧。”一位老师说道。
与催促伴随而来的是对“消极等待”的焦虑。老师要把时间算得刚刚好,仿佛暂停一分钟就是消极等待。一位老师直言:“我们抓军训式常规,停一下都是消极等待,一整天都是争分夺秒。”
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每一个环节的衔接老师都要把时间算得准准的,比如晨锻后的早操,音乐一转换,幼儿就要快速收拾好器械,做下一轮操,如果中间发生了排队,就赶不上音乐了。自主打餐班级孩子多了排队也说消极等待,排队游戏也说消极等待。时间被规范得死死的。
“明显觉得大班孩子渴求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他们会提出我们想拥有自由安排自己的需求。他们是独立的人,不是机器。”一位老师说道。
03
时间之于童年
步社民教授曾在我们的留言区写道:“看一所幼儿园的理念和课程价值取向,看其作息时间表及其实际执行情况,就能看出端倪。目前在幼儿园较普遍存在的通病是一日作息时间的碎片化安排和机械式执行。再加上空间安排的指令性和内容的规定性,这所幼儿园再高喊幼儿为本、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云云,都只是装饰而已了。
陈鹤琴当年编制一日时间表的时候就曾认为这只是一个大概,断不可机械的。今天课改显出成效的幼儿园,一定在时间安排上体现出来了。”
可以说,能真正理解时间、顺应时间的幼儿园才能做出好的教育。除了去解决课程超载、作息时间表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我们更需要回到儿童对于时间感知的哲学层面,去转换教育的思维。
在花草园里,我们看到,孩子们从看到草木凋零、星辰运转、冷热变化、日用餐食那里来体验时间,来度量时间,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多么的广博、丰富!
在福建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我们看到孩子们从树叶上,从在玩独木桥上的行走过程中,从小鱼的游动的状态中去寻找时间。有个孩子甚至说:“我在荡秋千,荡一下时间就走了。”还有孩子发现户外器械生锈了,时间就过去了……这种东西就是我们成人看不到的。
我们要追随儿童自然的生长,要让他们的时间体验更丰富。孩子们的时间体验不光包含了和钟表的联系,包含了和宇宙万物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诞生了童年世界里的种种奇妙体验。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