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让孩子持续玩下去、玩出发展的关键

让孩子持续玩下去、玩出发展的关键


幼儿园教师的游戏组织工作,主要由激发和回应两部分构成。

激发,是通过分析孩子的兴趣和经验生成教学意图,并据此创设游戏环境,吸引幼儿进入游戏;

回应,则是在观察、分析孩子实际游戏状态和游戏行为的基础上,调整环境、支持幼儿持续玩下去。

幼儿园里的游戏如果孩子玩不下去,或者低水平重复,很多时候和教师不当的回应方式有关。

用三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来谈一谈:游戏的回应涉及哪些核心原则?有哪些具体的方法?

回应的对象:面向所有,而不是特定的孩子

回应不是把教学资源聚集到班里部分“能力强”的孩子身上,通过他们的“高光”游戏来成就自己的教学成果。

回应,应该面对每一个孩子,面对他们不同的经验水平、学习节奏和发展需求提供针对性支持。

2020年英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处境不利的幼儿进入幼儿园时,平均比他们的同龄人落后四个月。

这意味着,幼儿园肩负着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缩小差距,让本就因家庭环境而发展落后的幼儿,有机会在恰当的支持下赶上他们的同龄人。

因此,真正有价值的教学工作,不在于集中资源打磨几个“精彩”案例,而在于让大多数孩子——特别是那些发展较慢的孩子——能够被持续看见、持续支持,安心成长。教师的专业,也不体现在洋洋洒洒几千字把一个游戏写得多么生动,而体现在平常日子里让即便是能力最弱的孩子,也能获得沉浸游戏的愉悦和成就感。

这不仅需要教师拥有对儿童发展机制的深刻理解,更需要他们有能力创设出适合不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式的游戏环境,并长期维护这些游戏的生命力。

回应的本质:通过“以学定教”来支持幼儿的学习发展

回应不是把孩子“教会”,而是在看到、看懂孩子的前提下,采取恰当的教学行为,支持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自我建构来获得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回应,是将孩子视为学习的主动者,是“以学定教”的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老师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总是只有少数孩子能在游戏中持续探索并顺利解决某个问题?更多的孩子,要么不玩、要么“瞎玩”,或者玩一会儿就走开、到处拿材料、每天换区,或者只固守在几个熟悉的区域里。

老师们常常误认为这些孩子“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爱学”。其实,真正的原因不是他们的能力不行,而是他们没有得到恰当的环境支持。

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在恰当的支持下,每个孩子都能实现其潜能。

然而,不少教师一看到孩子的游戏没有往自己预设的方向进行,就容易沮丧、焦虑、急躁,急于介入,甚至“教孩子玩”。 

结果常常是:越教孩子越不敢玩、越玩不出东西。

要解决这样的困境,需要教师理解以下关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核心观念:

幼儿的发展不是“被教会”的,而是大脑神经通路在真实经验中缓慢塑造的结果。他们良好的学习和发展必须是一个长期的、个性化的过程;

学习是否“有效”,不是看孩子是否做出了精彩的成果,或者是否掌握了如识字、算术、科学概念等具体知识或技能;而是孩子想学(主动性)、爱学(积极性)、会学(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品质被激发,与此相关的大脑神经通路得到强化。

因此,教师的专业价值在于支持幼儿持续进入情绪和认知充分投入的状态——让他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主动实现认知体系的自我构建,进而获得良好发展。

只有理解了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机制,教师才能有意识地尊重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长期性,进而深刻地认识到:

回应游戏,不是关于如何指导幼儿把某一个具体的问题探究明白,或者把某一个具体的知识消化迁移;而是关于怎样才能不断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们在自身学习品质的驱动下持续、主动投入学习。

为此,教师需要学会看见、看懂幼儿在游戏中呈现出的发展需求,理解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发展阶段和发展事项。在此基础上,动态地为幼儿提供可以充分互动的、充满可能性的游戏和学习环境。


“麻将”引发的游戏回应:看见幼儿游戏行为背后的发展需求

中班的戴戴老师发现,班级角落里的一套麻将经常被几个孩子“翻出来玩”:有的孩子用麻将搭建围墙,一层层叠高;有的孩子自己设定规则,用骰子掷出点数,在麻将组成的“路线”上移动三个红色小麻将作为“小人”,玩类似跳格子的游戏;还有孩子发明了“麻将消消乐”:按花色分类麻将,看谁配得快、配得多。

两个孩子在玩自己发明的麻将游戏广州市白云区森侨幼儿园K2C班

然而尽管孩子的兴趣很浓厚,戴戴老师却发现,孩子的游戏不是很快散场,就是浅尝辄止。怎样才能回应孩子玩麻将的经验和兴趣,让他们将游戏持续玩下去呢?

戴戴老师尝试着分析“麻将游戏”背后的学习和发展。她发现,孩子们看似随性的玩法,背后隐藏着数学领域的学习: “搭围墙”体现了对空间关系和结构特征的初步感知,是早期工程意识; “骰子走步”涉及点数认读与数量对应,是数与运算的实际应用;“同色配对”则锻炼了数学分类和比较的能力。

戴戴老师意识到,“麻将”只是孩子表达建构与数理思维的媒介。于是,她基于孩子的兴趣,将教学意图聚焦提出的4-5岁科学探究目标:“在建构或实验性探索中初步表现出工程意识,如有目的地调整材料或摆放方式来增强结构稳定性”。

基于这个判断,戴戴老师大胆做出了回应,对原来的环境进行了三方面调整:

空间:从桌面转向地面游戏空间从桌面变成了地面,幼儿获得了更广阔的操作空间。他们开始尝试绘图、规划结构,游戏行为从即兴搭建走向有目的设计。


更多孩子参与到“麻将工程诱导区”里的游戏

材料:从单一麻将扩展为多材料系统依然保留麻将为核心材料,但同时通过纸板、冰棍棒、石头、木片、积木等提供更多物理属性和结构可能,激发出孩子对稳定性、平衡性与组合逻辑的实际探索。

“麻将工程诱导区”的材料不断得到丰富

“自主游戏”走向有意图支持新的游戏环境不是等待孩子用麻将“发明自己的游戏”,而是老师基于幼儿学习和发展目标主动提供的焦点支持。

不过,老师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丝毫不影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拥有的自主性、开放性。相反,孩子的游戏在老师的支持下,自然地从堆叠升级为“结构建构”,拥有了更丰富的早期读写、同伴协作、问题解决的机会。

孩子们在“麻将工程诱导区”的支持下在科学探究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学习

“眼睛”引发的游戏回应:创设多领域环境拓展幼儿的理解

近期,乌鲁木齐巴学园的香菜老师带的大班孩子,和广州森侨幼儿园Cici老师带的中孩子们,因为对蝴蝶翅膀上“假眼睛”的共同兴趣,千里之隔却奇妙“同频”了。

香菜老师原本准备了一个由数字显微镜、标本、放大镜和记录纸组成的科学探索区,希望孩子们能通过细致观察,记录不同动物眼睛的形状、颜色和结构。

兴致勃勃地创设了环境后,实际情况却不如香菜老师的预期:虽然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孩子能够投入观察和记录,但更多孩子面对观察任务时却显得无从下手,甚至没有兴趣在此停留。


孩子在科学诱导区里观察记录眼睛乌鲁木齐市巴学园幼儿园大班

香菜老师意识到,单一的科学观察无法支持所有能力水平的幼儿。要怎么做,才能让更多孩子参与进来呢?正当香菜老师苦思时,她看到了广州Cici老师的做法。

利用废旧光盘、石头、彩珠、木片等可组合材料,激发孩子们通过排列、连接形成复杂的图案组合;提供不同颜色的眼睛贴纸、圆形尺子和实物,还有画笔与大面积画布,支持孩子通过“旋转”“重叠”等图式探索表征自己眼中的“眼睛”。


孩子在多个诱导区里探索眼睛图案广州市白云区森侨幼儿园K2D班

这给了香菜老师很大的启发:对眼睛的探索不仅仅是科学观察,也可以通过形状拼摆、艺术表达等开放性环境,支持孩子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他们对眼睛的理解与想象,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充分参与进来。

于是,香菜老师也给孩子提供了更大的绘画空间,加入了不同大小不同材质的圆形材料(盖子、胶带、积木、透明片等),还有动物眼睛图片、眼睛贴纸以及支持涂鸦的工具。


孩子在艺术诱导区里探索眼睛乌鲁木齐市巴学园幼儿园大班

果然,更多孩子开始围绕“眼睛”进行主动探索——有的画出看到的动物眼睛;有的把贴纸和绘画结合,创造出新的“眼睛形象”;还有的在画纸上“编排”眼睛位置,构建完整的动物或物体造型。

这些作品表面上是艺术呈现,实质上是孩子们对形状、结构、颜色与功能的深度建构。观察、理解、想象与表征等多重目标,在这里得到了自然整合。


孩子们基于眼睛图案进行的艺术表征广州市白云区森侨幼儿园K2D班

这个案例表明,面对同样的兴趣,不同的孩子在认知水平、表达方式和探究能力上存在巨大差异。教师的回应,不应局限于某一种“正确路径”,而是要:

识别兴趣背后的发展需求:孩子对眼睛感兴趣背后,涉及的是科学观察、形状识别、色彩感知等多个方面的发展需求;提供多通道、低门槛的探索入口:从放大镜到图案贴纸,从图像绘制到材料拼构,让不同能力层级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想参与并且能够胜任的游戏方式;用环境连接艺术与科学:科学提供观察线索,艺术承载表达可能,两者互为支撑,共同促进幼儿的自我建构。

老师不会回应怎么办?倾听儿童的声音,“成全”孩子的游戏

真正学会回应幼儿的游戏,需要教师系统掌握基于游戏的教学技术(一芽称之为“PBP游戏教学法”)。听起好像很复杂,但其实孩子会为老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很大帮助。很多时候,只需要留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就能找到游戏持续发展的线索。

小班的汉娜老师就经历了这样一次“成全”孩子游戏的过程。

一开始,孩子们对桌面轨道玩具表现出极大兴趣。但没玩几次,汉娜老师就发现游戏逐渐“停滞”了。孩子们一直在推小车,很少发生新的变化与延展。环境中提供的其他辅助材料孩子也很少用起来。


最初感官盆里的轨道游戏广州市白云区森侨幼儿园K1B班

于是汉娜老师调整了环境,把轨道游戏从桌面转移到地毯上,空间变得更宽广,材料也更丰富。神奇的是,在新的诱导区环境里,孩子们开始主动尝试把更多的材料加入轨道游戏中:他们开始用不同高度的积木把轨道垫高,或者设计出“修路场景”、扮演交通警察。


老师回应孩子的需求,给孩子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和更多的材料支持

孩子们搭建的轨道逐渐拓展到整个教室,甚至延伸到了教室外。

孩子们主动把轨道延伸到教室之外

更令人惊喜的是:随着游戏的深入,孩子对空间与比例的认知自然展开。他们用大大小小的积木搭建房屋、树木、建筑群,逐渐表现出对“高与矮”“远与近”的立体构建能力。


小班孩子的游戏变得越来越复杂

汉娜老师没有教孩子怎么玩轨道,她所做的只是留心观察游戏停滞的原因,然后用有效的回应“成全”孩子的游戏。这个过程不但使孩子的探索变得更复杂、学习更深入,同时也让老师更清楚地看到了孩子们的发展需求和后续的支持方向。

后记|不要让孩子沦为游戏中的演员

回应,不是教师人为推动孩子的学习集体往一个特定的方向前进,更不是利用特定的孩子“打造”“精彩”的游戏成果。

回应是“孩子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参与状态和探索兴趣首先应该被看到、被理解,然后才能被支持。

良好的回应建立在良好的幼师关系之上。这种关系如同“双人舞”,共舞双方相互信任、相互启发,相互引导、互相配合。

如果将教师和幼儿的关系设定为“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的关系,或者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教师就永远也无法支持孩子真实而整体的学习和发展。

孩子不是你的演员,他们没有义务按要求来演出。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投票小程序
投票小程序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