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01
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指出:孩子从1岁起,就会形成关于自我的观念;3岁就会进入自尊期,开始寻找自我价值。价值感、安全感、归属感、胜任感是孩子成长的四大内在需求和动能。
当下的很多父母,往往无意识地忽视了孩子价值感的培育;家庭生活上,几乎什么都不让孩子做,总是习惯性的替孩子包办一切。以下场景应该比较常见:“太重了,快放下,让妈妈来拿”;“你去好好学习,家务活让爸爸妈妈做”……
02
父母的这种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希望以此节省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让孩子专注于学业学习的想法和言行,既剥夺了孩子生活学习成长的机会,又让孩子无法获得生活的价值感和胜任感;本质上,是在阻碍,甚至摧毁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换一个视角看,当孩子生活上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时,孩子就有可能失去了动手的能力,习惯于父母“投喂”,慢慢就会形成心理上的“理所当然和受之无愧感”。当其成年走向社会时,孩子的处境会是什么样?不难想象。
由此,让我想起2014年,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一篇文章,其中谈到了一项调查研究成果(挂名哈佛大学):会做家务的孩子与不会做家务的孩子比,就业率是15:1,犯罪率是1:10,离婚率是1:7。
这项统计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如何?无从考证,但其基本判断,和想要表达的道理应该是合理的。以我们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讲,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是多子女,家务劳动应该是我们的第一“负担”,学业成为“负担”应该是恢复高考以后的事。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做家务成就了那个年代出生人的责任和担当。
最近我看到了一个关于不同年代人死亡率的统计数据,说八十年的代出生人的死亡率(5.2%),明显高于七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这是否和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普遍做家务有关呢?我倾向于做这种分析判断。
03
其实,广义的家务和社会职业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钱财上的精打细算,是不是和财务预算有几分相似?孩子会做家务,只要不是被逼的,做完家务都会让孩子获得价值感和胜任感,如果再得到家长的肯定和鼓励,就会养成热爱生活的情趣,并产生归属感,这些是一个人安全感和自信的基础。
让孩子参与做家务,还可以挤压孩子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因此,做家务对孩子成长作用、意义和价值,就不言而喻了。接下来,家庭教育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引导孩子做家务?
04
这其中应该是有策略的。开始时,应采用请求帮助和邀请的方式,避免采用命令、强制和逼迫的方式;还有就是要从容易的家务做起;做家务的过程中,应根据孩子的需要,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完成后要有相应的激励,或者是肯定和鼓励,加以巩固和强化。
第二个应该考虑的问题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做的家务应该是不一样的,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做一些简要的梳理,可能各自家庭和孩子的情况有别,权当抛砖引玉吧!
比如学龄前,可以做孩子生活自理为主导的“自我家务”,比如陪ta整理自己的玩具、物品,叠自己的衣服等。这期间,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善巧。
小学阶段,孩子的家务可以向公共家务延申。我记得在我儿子10岁时,奶奶回了老家,他下午4点就放学了,我们一般要到6点才能回家,于是就委托他焖米饭。有时还让他偶尔去超市买东西,这就类似传统意义上的“打酱油”。
到了中学,孩子能做的家务就更多了,可以做创作类的家务,比如制作饮食,制订旅游出行攻略计划等,既可以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也可以利用孩子在网络方面的优势等。在我们家,电脑、应用程序或手机出现问题,都是由高中的孩子来解决。
05
家务是每一个家庭必有的共同事务。面对当下孩子成长面临的诸多问题,家庭教育主张:家务既是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和共同成长的机会,也是孩子获得生活能力的必由之路,更是当下孩子心理能量聚集以成长的宝贵资源。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