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要求减重,儿童肥胖如何管理?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持续攀升,已成为威胁下一代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11.1%和7.9%,预计到2030年可能突破31.8%。为此,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宣布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国家中医药局等16个部门共同开展并联合制定印发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两会期间再次以国家行为对减肥和全民健身进行官方定性:国家卫健委提出,要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计划,将全民健身和减肥推向一个新高度。
我们呼吁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儿童肥胖问题,科学利用国家健康减重指南,为孩子筑牢健康防线。
儿童肥胖现状
01
儿童肥胖现状
儿童肥胖的现状:不只是“胖”那么简单
我国约五分之一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农村地区甚至呈现“城乡反转”趋势,未来可能超过城市。
02
儿童肥胖危害
生理影响:肥胖可导致性早熟、骨骺提前闭合(影响身高)、胰岛素抵抗,部分患儿代谢异常比例高达77%。成年后可能伴随高血压、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患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心理危害:肥胖儿童常因体型遭受嘲笑,易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学业和社交能力。
儿童肥胖的成因
01
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失衡:
过量摄入高糖、高脂零食和快餐,蔬果摄入不足,饮食结构偏向“三高”(高热量、高脂肪、高糖)。
运动不足:
久坐学习、电子设备依赖导致日均运动量不足,形成“越胖越懒动”的恶性循环。
遗传因素:
父母均肥胖,儿童肥胖风险增加2-3倍;若一方肥胖,风险增加1.5倍。
双胞胎研究表明,同卵双胞胎肥胖一致性(约80%)显著高于异卵双胞胎(约50%)。
遗传代谢倾向:家族可能遗传低基础代谢率、脂肪分布模式(如内脏脂肪堆积)或脂质代谢异常。、
02
家庭与社会因素
观念误区:部分家长仍认为“胖即健康”,纵容孩子过度饮食;代际肥胖风险因遗传和共同生活习惯而加剧。
环境诱导:零食广告泛滥、外卖便捷化,以及农村地区健康管理缺失,加剧肥胖问题。
科学减重指南
01
饮食管理
能量摄入:在正常膳食能量需要量的基础上减少约20%,但需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充足摄入。例如,每天热量缺口约为300-500千卡。
膳食结构:
主食选择:增加全谷物、杂豆类及薯类,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以增强饱腹感并稳定血糖。
蛋白质摄入:优先选择鱼虾、禽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每日需保证300毫升以上奶制品及1个鸡蛋。
蔬菜与水果:每天至少摄入5种蔬菜,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水果以低糖品种为主,避免用果汁替代。
进餐顺序:按“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食,可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量。
02
运动方案
6岁以上儿童每日至少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如跳绳、球类等),每周3天进行力量训练。
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运动(如街舞、武术),转化为“玩乐”而非任务,提升长期坚持意愿。
03
减重速率
建议将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作为初始目标,每月减重速度控制在2-4斤(1-2公斤)为宜。这一速率既能有效降低健康风险,又避免因减重过快导致营养不良或代谢紊乱。
BMI与腰围监测:需定期监测体质指数(BMI)和腰围身高比。若BMI超过同年龄、同性别的超重或肥胖界值,或腰围身高比(男童≥0.48,女童≥0.46)超标,需重点关注腹部脂肪的减少。
04
注意事项和误区
禁止极端节食:儿童减重需避免过度限制热量或完全戒断主食,以免影响生长发育。例如,碳水化合物应占总能量的50%-60%。
避免药物干预:未成年人减肥不建议使用药物,需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实现。
定期体检:肥胖儿童应每年至少进行2次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干预代谢异常。
儿童减重的核心是“营养均衡+适度运动+长期坚持”,而非追求短期快速减重。家长需关注孩子的生长曲线和心理状态,必要时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