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这么做,胜过讲1000遍大道理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有“不乖”的时候。
不愿分享、不打招呼、不好好吃饭、打翻碗碟、哭闹顶嘴……
这些行为看似是在跟家长作对,或者给家长惹麻烦,但都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因为要成长,必会尝试;有尝试,必会显得“不乖”。
如果家长焦虑、急躁,只顾着宣泄情绪:
“怎么这么不懂事!”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还指望你什么?”
“我说的吧,叫你不听我的。”
……
这样不仅对孩子没有任何指导意义,还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伤了孩子的心。
如果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更是对孩子自尊的极大伤害!
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应对孩子的“不乖”和“错误”,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大相径庭。
下面这些场景,一定有发生过在您和孩子的生活中。
您当时是如何应对的呢?如果您不确定您的应对是否合适,这里也提供了可参考的方式。
1
孩子两三岁,是物权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孩子对自己的物品可能表现出强烈的保护欲。如果家长强行让孩子分享,甚至给孩子“贴标签”,就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尊心。
强迫分享还会让孩子对分享产生抵触情绪。孩子原本对分享可能并没有反感,但因为被强迫,会把分享和不愉快的经历联系在一起,从而从内心深处抗拒分享。
所以,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物权,然后再引导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即使孩子这次仍不愿意分享也没有关系,给他一点时间。
2
孩子上幼儿园哭闹,不愿意离开父母。此时,偷偷溜走真的不是好方法,只会损伤孩子对父母的信任。父母的耐心安抚,才是最好的解法。
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孩子情绪体验往往比成年人更强烈,这使得他们在与亲人分离、进入陌生环境时会更加紧张不安。所以,不要告诉孩子“不要紧张”,而应让他明白,这种情绪是正常的。
然后,可以试着给孩子一些具体的指导,让他试试做些什么。一旦孩子踏出这一步,就能渐渐获得掌控感,建立安全感。
3
不管是不小心还是调皮捣蛋,孩子打翻了东西,通常都会感到惊慌,然后就是内疚和自责。
此时如果家长只顾发泄情绪,反而会消解孩子的内疚感,也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所以,家长应做好情绪管理,引导孩子从情绪中缓过神来,行动起来“收拾战场”。
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孩子就能明白:犯错不可怕,但犯错后要承担责任、弥补过失。一场小失误由此变成了成长的契机。
4
相信每个家长都遇到过孩子撒谎的问题。很多父母容易表现出“大惊小怪”,把一个小谎言和孩子的品行挂钩。
其实,说谎也是孩子长大的一个标志,只是他们的智力成长到某个阶段,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反应和处理方式。
孩子说谎了,如果家长一味恐吓,只会让孩子更害怕,下次变得更加“狡猾”。不妨平心静气地与孩子沟通,了解他说谎的动机。
同时,家长也可以自检一下,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是否过于严厉,导致孩子想通过隐瞒、说谎来逃避惩罚。
5
有的孩子,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不敢或者不愿意跟熟人打招呼。
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摆正心态,理解和接纳孩子。避免负面语言、贴标签,以免给孩子增加创伤。
不要为了面子强迫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恐惧社交活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引导孩子尝试简单的问候方式。如果孩子不喜欢打招呼、问好,可以告诉孩子,挥挥手、点个头、笑一笑,都是有礼貌的表现。
6
在孩子玩手机这个问题上,有些家长反应过度并且过于苛刻。
“禁果效应”告诉我们,越是禁止的东西,人越想得到。家长管制得越紧,只会让孩子对手机越沉迷,甚至采用偷摸的方式。
不少家长发现孩子偷摸玩手机,会感到自己的权威被挑战,忍不住大发雷霆。这种镇压方式不可取,它可能造成两个结果:孩子更会欺瞒,或者直接对抗。
手机使用宜“疏”不宜“堵”。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手机的使用规则,让孩子在合适的时间段合理使用手机,这样,孩子才能对手机既“拿得起”,也“放得下”。
7
孩子有时会做出一些危险的行为,让人忍不住呵斥制止。
其实,很多行为的背后,是孩子在感受和探索外部世界。比如,孩子在床上蹦跳玩闹,是在感受床垫的触感、发展前庭平衡。
此时,家长可以默默地采取一些保护措施,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自由探索。
当然,如果场所或动作过于危险,制止孩子后可及时做好解释工作,再给孩子更换替代方案,比如到游乐场玩蹦床。
写在最后
孩子“不乖”是在试探家长的边界、安全的边界,由此导致“犯错”,也是宝贵的试错过程。
如果面对的是不理解和责骂,孩子可能从此害怕尝试、畏首畏尾,还会影响亲子关系。
如果孩子面对的是包容和指引,就会主动自省、修正、变通和汲取经验教训,真正获得成长。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这样的契机,不焦虑、不急躁,用智慧的方式应对,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