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教育就是,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教育就是,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1

父母在场,是教育的前提

朋友曾和我分享过一段心酸经历:某天深夜加班回家,发现儿子躲在被窝里偷偷抹眼泪。

孩子抽泣着说:爸爸,我今天数学考了满分,但你和妈妈都不在家,我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朋友这才惊觉,自己早已习惯了用物质补偿孩子买最新款的玩具、报最贵的辅导班,却唯独忘了给孩子最想要的在场

教育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到: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真实的、有温度的父母。

我们总以为教育是精心设计的课程,是苦口婆心的说教,却忽略了最朴素的真相当父母愿意放下手机、停下工作,全情投入地与孩子共处时,教育已然悄然发生。

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曾追踪上千个家庭发现:父母每天专注陪伴孩子超过1小时的家庭,孩子的情商、学业表现和抗挫能力普遍高于同龄人。

这并非因为陪伴时间本身有魔力,而是当孩子感受到我被看见”“我值得被爱时,内心的安全感会转化为向上生长的力量。

2

先建立情感联结,再谈教育方法

纪录片《镜子》中,一个沉迷网络的少年对着镜头怒吼:你们根本不懂我!除了成绩,你们还关心过什么?

他的书桌上堆满了父母买的习题集,墙上贴着每日学习计划表,但唯独缺少的,是父母坐下来听他聊聊游戏为何让他着迷的耐心。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情感联结理论教育不是一场你输我赢的战争,而是一座以情感为基石的桥梁。

只有先与孩子建立深度联结,教育才能真正抵达他们的内心。

智慧的父母也懂得先倾听孩子的情绪,再解决具体的问题。

作家刘墉曾分享过女儿练琴的故事:女儿一度厌烦弹琴,他没有责备或讲道理,而是每晚坐在钢琴旁,听她乱弹半小时,只问一句:今天这段曲子让你想到了什么?

一段时间后,女儿主动说:爸爸,我想把这首曲子弹得更好听。

当孩子的情感被接纳,外在的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

3

最好的教育,是活成让孩子向往的模样

网上有个热议话题:为什么很多父母拼命教育孩子,结果却养出空心人

高赞回答一针见血:因为有些家长自己躺着刷短视频,却要求孩子埋头刷题;自己从不读书,却逼孩子考第一名。教育成了双标的说教,自然毫无说服力。

童话大师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观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儿子郑亚旗小学毕业后,郑渊洁决定自己在家教他。

他没有照搬教材,而是带着孩子逛超市学数学、看电影写影评、甚至一起开发游戏程序。

如今郑亚旗成为知名企业家,但最感激父亲的不是教了什么,而是陪着我一起探索世界的那份热情

真正的教育从不需要刻意,当父母活出充实、快乐的人生状态时,孩子自然会追随那道光的轨迹。

就像杨绛先生回忆父亲时所说:他从未要求我读书,但看到他伏案写作的背影,我总觉得书里藏着特别有趣的东西。

这种不教而教的力量,远比唠叨和管控更深远。

4

陪伴的终极意义:让孩子拥有离开的勇气

心理学中有个安全基地理论:当孩子确信身后有随时可以回归的港湾,才敢放心地奔向远方。

想起《小王子》中的那句话:正是你为玫瑰花费的时间,才让她变得如此珍贵。

教育何尝不是如此?

当我们用陪伴告诉孩子你值得被爱,用身教让他们看见生活可以如此有趣,用接纳给予他们失败也没关系的包容,孩子自会在爱的土壤中,长出让世界惊喜的模样。

有你的陪伴,有你的爱,孩子才敢笃定向前,离开你去探索世界。

5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孤军奋战的修行,而是父母与孩子灵魂的共舞。

那些一起看过的晚霞、分享过的秘密、笑出眼泪的游戏瞬间,早已在时光中凝成比任何道理都珍贵的礼物。

从今天起,愿我们少一点教育者的焦虑,多一份同行者的笃定因为最好的教育,就藏在陪伴的每一个当下。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投票小程序
投票小程序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