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反复讲100多遍,3岁宝宝恼人的背后,是智力“爆发式”增长
布妞在开始读绘本后,一本书要啃好几遍。尤其是进入3岁以后,一个故事非缠着我一遍又一遍地讲。
布妞爱听故事,尤其爱听兔兔的故事,反复听了100多遍都不厌烦。
身边很多宝妈朋友也说,给孩子讲故事,得有足够的耐心。不然,当孩子要求你一个故事重复地讲时,你会崩溃。孩子就不能换个新鲜的故事听听?这恼人的背后,到底是咋回事呢?
《发展心理学》指出,孩子在6岁前,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重复。
重复地听,重复地读,重复地把每一个细节巩固在脑海里,这是孩子大脑独特的发育方式。
正是通过一遍遍地捕捉知识点,孩子的智力,会呈现“爆发式”地增长。
布妞跟奶奶对话时,时不时会蹦出个“因为......所以......”“不但......而且......”,逗得奶奶哈哈大笑:“哎呦,你还会遣词造句呢?”
一个故事中,包含了大量的词汇和关联词语。孩子听故事时,刚开始听的,是简单的词汇,然后是复杂的词汇,接着是其中的逻辑,最后才是故事本身。
而孩子要消化吸收掉这些内容,一遍肯定是不够的。所以他才会要求家长一遍一遍地讲,他从中一遍又一遍地学。
当你用故事情节吸引孩子时,同时也是在锻炼他的专注力。孩子在用心听,用心去捕捉那些新鲜的细节时,同时也会调动感官和大脑,发展智力。
如果你这样不断地催促孩子,或者给孩子讲道理,大概率,他是不会听的。
但如果你问她,兔兔吃饭前会洗手吗?不吃饭肚子里的精灵会说什么呢?不刷牙牙齿上的细菌会怎么做呢?
站在孩子的角度,调动他的认知去看待事物,效果会事半功倍。
孩子的认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告知的。所以,当孩子听故事时,其实也是在听其中的道理,学习其中的好习惯。
如果把孩子的认知比做一张白纸,那他的学习,就是在白纸上绘画。他学了什么,纸上画的就是什么。
比如有些家长爱看手机,那孩子学会的,也是划拉手机。而有些父母爱看书,那孩子学会的,也是坐在旁边捧起一本书看。
孩子3岁左右,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因为这时候他大脑内的神经元细胞,是我们大人的两倍。而到青春期时,神经元细胞会进行修剪,留下的是孩子经常使用的大脑细胞,修剪掉的,则是孩子不怎么用的那些脑细胞。
所以,我们想要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在他3岁时种的是什么种子。
给孩子讲故事,这种亲密的亲子时光,是给孩子种下一颗“爱”的种子。孩子听故事,是在增加认知、发展智力、锻炼专注力,他则在自己心中种下一颗“爱读书”的种子。
来源:布谷妈妈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