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前是喂养,1岁后是教养
如果说0-1岁的宝宝是个“靠吃饭长大”的生物机器,那么1岁后的宝宝,才真正开启了“灵魂觉醒”的旅程!
这时候你会发现,原本那个“奶一喝就秒睡”的天使,突然变成了“会扔东西、耍脾气、满地打滚”的小恶魔。 别急着崩溃,也别急着训斥,从“喂养”转向“教养”的关键期来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把饭喂进去,更要把规则、边界、情绪、爱的表达都一口一口“喂”进宝宝的心里。
一、1岁后,不只是吃饱 穿暖,更是“社会人”入门
别看宝宝才刚学会走路,他们已经开始对这个世界有了惊人的“社会性认知”:
· 会故意丢东西等你去捡,再偷偷观察你的脸色;
· 会因为你不给吃饼干而尖叫、翻滚,用“行为”测试你的底线;
· 会因为你夸了“弟弟真乖”,就故意抢弟弟的玩具,看你是否“偏心”。
这些都不是“捣蛋”,而是发展心理学中的“自主意识觉醒”阶段,宝宝正在通过试错,摸索“我是谁”、“我和你是什么关系”、“这个世界能不能听我的”。
所以,一岁以后,你不是在管一个小动物,而是在培养一个有情绪、有判断、有思想的“社会人”。
二,“说一不二”是误区, 温柔坚定才是育儿的核心
很多妈妈看到孩子一岁后开始“顶嘴”或“无理取闹”,立刻火气上头,开启“狮吼功”:“你再闹就不带你出门了!”、“不听话就把你关屋里!” ——结果呢?孩子哭得更凶,情绪崩溃,甚至反而更黏人更不讲理。 其实,真正有效的教养不是“控制”,而是“引导”。 这时候,你要学会两个词:“温柔”和“坚定”。 比如:
· 孩子要多吃糖,你温柔地说:“我知道你喜欢吃糖,但今天只能吃一颗。”
· 孩子躺地耍赖,你蹲下来说:“我会等你准备好起来,我们再一起回家。” 边界清晰、情绪不爆炸,才是最能让宝宝安心的“安全感”。
三,“教养”不是讲道理, 而是在生活中示范
很多爸妈有个误区:宝宝一岁了,应该懂事了! 于是开始用“讲道理”对付一个词都说不利索的小人儿。 ——不好意思,你讲得再清楚,他也听不懂。
别说孩子听不懂,就连我们自己小时候也不听爸妈的“道理”,只看爸妈的“样子”。
所以,比起说教,更重要的是:你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 你吃饭不玩手机,他也愿意坐好吃饭; 你跟老人说话有礼貌,他也学会了说“谢谢”; 你每天心平气和地处理冲突,他自然也学会“冷静而不暴走”。 育儿的真相是:你以为你在教育孩子,其实你在改造自己。
四,情绪管理,才是1 岁后最重要的“隐藏课程”
1岁以后的孩子,情绪系统像是刚上线的操作系统——容易卡顿、容易崩溃、bug频出。 他们经常用“哭闹”表达情绪,因为语言还不够丰富,理解力还不够强。你骂他、吼他、打他,他更迷茫、更受伤、更没有方向。
所以,教孩子表达情绪,是教养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你可以这样做:
· 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抢哭了:“你现在很生气,对吗?因为这个玩具你还没玩够。”
· 当孩子咬人:“我知道你不高兴,但咬人是不可以的,你可以说‘我不喜欢’,可以跺脚,但不能咬人。” 帮孩子认出自己的情绪,提供表达方式,再设定底线。 这一整套情绪“操作系统”,要靠你一点点安装。
五,你以为是教孩子, 其实是在再造一个自己
在教养的过程中,最难的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自己过去20年形成的情绪模式、思维习惯,通通要被打破、重塑。
· 你曾经遇事爱爆炸,现在要学会冷静说话;
· 你曾经对规则模糊,现在要给孩子清晰边界;
· 你曾经不知道如何表达爱,现在要学会用语言和行动传递爱意。 孩子是你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你所有的耐心、短板、脾气和成长空间。
所以,1岁以后,不只是宝宝进入“教养阶段”,我们也开启了“父母再成长”计划。
写在最后
1岁以后,每一个“不听话”,都是孩子成长的呐喊;每一个“哭闹”,都是他们寻找爱的方式。 教养,是一次共同长大的旅程。 你不是一个在前面指路的大人,而是一个牵着手,一起走的伙伴。
愿我们都能成为温柔又坚定、有爱又有边界的父母,在这个长长的教养路上,和孩子一起长大,一起闪闪发光。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