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给爸爸约定的8条家规,刷爆朋友圈,当爹的都该看看...
网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公式:
缺席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失控的孩子。
当相夫教子被认为是妈妈的天职,
爸爸就逐渐成了家里的摆设。
少了“父爱”的份量,
妈妈会焦虑,孩子也会产生问题。
有心理学研究发现:
孩子若在小时候有父亲陪伴与照顾,
长大后,
他们的人际关系较好,
婚姻较为持久而美满。
而且:
有父亲陪伴的孩子,长大后的犯罪率大大低于没有父亲陪伴的孩子。
爸爸对于孩子性格的养成,
绝对是影响巨大的。
下边8条关于爸爸的家规,值得收藏。
周末关机60分钟
儿童学家珍妮.拉德斯基研究发现:
父母陪孩子吃饭时,频繁玩手机,
孩子烦躁焦虑的概率会比其他孩子高很多。
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发现:
父亲做“低头族”,孩子也会效仿。
因为,心猿意马的爸爸在身旁,
反而会让孩子对手机充满好奇,无心学习。
所以,李开复说:
“不要以为孩子送到学校,
一切就是老师的事,
你只需要在他回家后督促他写作业。
孩子需要的不止这些。”
每天1次,每次20分钟,父母选择和孩子做3件事的任意一种。
一起玩20分钟组装玩具,带着孩子参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每件事的边界在哪儿?”
“做了某件事会有怎样的惩罚?”
能够增强孩子的注意力、自控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认知技能。
孩子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而这些物质能全面提升孩子的状态。
为此,加拿大科学家制定了《0-12岁儿童体育素养发展家长指南》:
4岁以下的孩子,不适合过早跑步跳跃,但可以多去公园和游乐场;
4-6岁的孩子,需要父亲示范如何跑步、跳跃,言传身教中锻炼身体;
6岁之后,是孩子培养体育特长的最佳时间,滑雪、游泳、骑车、踢球都不在话下;
6-12岁,在父亲的榜样作用下,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运动模式。
情感丰富,自愈能力强的男孩都有一个情感丰富的父亲。
女儿则藉由与父亲的互动,形成往后与异性相处的模式。
其次,如果孩子无意间目睹了父母的争执,要向孩子做解释。
他们更能在职业选择与生涯规划上给予孩子建议,并支持孩子的职涯发展:
1、经常开家庭座谈会,在沟通里多点耐心和弹性。
2、了解孩子的志向,开阔孩子的视野、发展认知能力与创造能力。
3、准备教育投资储蓄金,让孩子的未来多一些选择。
来源:每日蒙台梭利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