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理性至上的年代,人们也惯用理性分析法去认识一切事物。分析,这一认识的方法,亦进入了儿童教育领域,成为了认知儿童的一种方法。然而,一些教育研究者意识到分析作为一种自然科学的方法,并不适合于对人的研究,对分析方法的批判促使他们寻求一种更好的认知儿童的方式。“理解”便在此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认知儿童的方式,便有了一种由“分析”向“理解”的转换。这一转换是潜在发生的,然而却是必要的。用“理解”的方式代替“分析”的方式去认知儿童,对于人们更好地把握儿童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一、“分析”与“理解”: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
(一)分析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技术理性的推崇成为人类思想发展的主流,自然科学亦超越了人文科学,在人类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至此,源于自然科学的逻辑分析法成为了人们认识的主要方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奠基于数理逻辑上的分析哲学得以兴起,并对社会的观念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人类思想的时代——分析时代来临了,逻辑分析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
逻辑分析的方法具有明显的科学主义的倾向,它追求语言的精确性、思想的清晰性、论证的逻辑性,企图对所有的思想从逻辑上予以澄清。逻辑分析法坚持“还原论”,主张将事物还原为最初的组成部分,从而通过对事物最初结构的分析,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此外,“分析”的方法与“综合”的方法是对立的,它注重对事物各组成部分的分析,而缺乏对事物整体特征的认知与把握。
毋庸置疑,逻辑分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方法,其在生物学、数学、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对准确性、实证性、逻辑性的强调,对于我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对逻辑分析的过分推崇,亦遭到了人们的反对与批评,人本主义思想者对其指责的呼声尤为激烈。“这种看似明确但实际上却画地为牢的哲学观念(1),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消解和遮蔽了传统形而上学表达人类自身超越本性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也使哲学丧失了作为一种区别于科学的重要的文化样式而存在的独立权利,特别是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遭到了窒息”(2)逻辑分析方法的科学主义的倾向,赋予了逻辑分析以程序化、技术化乃至工具化的特性;同时逻辑分析偏重对事物部分的认知,并不关注事物的整体,从而表现出分离的特性。正是这些特性决定了分析的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对其不加限制的利用,必会导致错误的产生。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