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儿童的精神性,决定了对儿童的认知只能采取“理解”方式,而不是“分析”的方式

 

  人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精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正如金生鋐教授在其著作《理解与教育》中所言:“精神包括了人之为人的所有方面,‘人之为人的显明特征就在于,他脱离了直接性和本能性的东西,而人之所以能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的东西,就在于他在本质上具有精神的理性特质’。人为精神所引导,‘人的本质是精神’”。(16)

  精神的特质决定了精神是无法分析的。人的精神性决定了人的不可分析性。对于具有精神性的个体,我们无法去分析,而只能去理解。

  首先,精神具有完整性,它表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精神是由人的情感、意志、思维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精神的整体性决定了对于作为精神存在的儿童,只能采用整体的方式去把握,而无法将其分割为部分去加以研究。事实上,精神亦是无法分割成特定的部分的。精神的完整性,决定了对于儿童的认知,只能采用理解的方式,而不能采用分析的方式。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其次,精神内在地表现为人的复杂的心理情感与活动,外在地表现为人所从事的一系列精神活动。内在精神是无法通过肉眼去直接洞察的,但它并不是无法把握的东西,它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传达。然而,对儿童内在精神的认识与把握是无法通过语言分析达到的,而只能通过认真的倾听、情感的投入与积极的对话互动。同样的,对于儿童所从事的精神活动,亦需去参与、去对话、去体验,方能了解其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并把握其对于儿童成长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对精神主体的把握,显然是无法通过推理的、实证的分析法去加以证明的,而只能采用体验与对话的方式,去参与主体的精神世界,沟通双方内在的情感联系,实现彼此精神的交融,而理解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在理解中,我们真正地走进了儿童的精神世界,从而更为全面、更为深刻地把握了儿童的真实存在。

  再次,精神并不是事先规定好的,而是自由的、不断建构的。人一方面将内在的精神对象化为具体的精神活动,一方面又在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中建构着自身的内在精神。精神的建构性与不确定性使得精神不可能具有一成不变的结构,更不可能表现为客观存在的实体,因此,对于精神的把握,分析的方式是无法加以运用的,因为精神从来不是可以被证明的、固定不变的东西。对于精神我们只能去理解,采用一种动态的、整体的眼光去理解儿童精神的建构过程。

  对于作为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体的人,用理解的方式去加以认识,比起用分析的方式认识的优势就在于,理解不仅可以告诉我们人是怎样的,而且可以告诉我们人是怎样存在的,因此,通过理解更能深入到人的存在的方方面面,从而达到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投票小程序
投票小程序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