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关于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研究大多关注其行为表现和认知特征,较少涉及其生活环境中的负面因素。本研究以一名大班数学学习困难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儿童本人及老师、父母和同伴的访谈以及对儿童日常活动的观察,对其生活环境中的负面因素进行分析,为认识早期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发生、形成和持续的原因提供了一个生态视角。研究结果表明,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在师幼交互、同伴友谊、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法、亲子关系等诸多方面有负面经历,而这些经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儿童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大班;数学学习困难;负面因素;个案
一、引言
大量的研究表明,8%左右的儿童存在数学学习困难。根据教育部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我国5岁以上在园幼儿有768.76万名。按照8%数学学习困难的检出率,我国约有61.5万名5岁以上在园幼儿可能存在数学学习困难。研究表明,学前班(kindergarten)儿童的数字感能力能有效预测儿童小学三年级甚至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业成绩。越早发现年幼儿童的数学学习困难,我们就能越早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为他们后续数学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但目前关于儿童数学学习困难的核心特征、操作性定义、易感性因素和发展轨迹的研究都还比较欠缺,很多研究者认为,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研究还处在“婴儿期”。
有学者指出,家庭环境对年幼儿童数学能力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教养方式、亲子互动、家庭学习活动等对儿童数学能力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幼儿园是儿童的重要生活场所,是儿童学习能力和社会性能力发展的重要环境。因此,对环境的评估是对儿童进行行为评价的重要前提。评价结果和干预计划要有生态效度,就必须考虑儿童所处的环境,包括家庭、同伴、学校和社区。所以,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探讨造成其数学学习困难的因素很有必要。
二、研究过程
1 研究对象
z,女,6岁2个月,身体健康,无重大病史,感知觉功能正常,是上海市某一级幼儿园大班在园幼儿。父亲山东人,毕业于某舰艇学院,现在浙江某部队服役。母亲为上海人,高中学历,在上海某居委会工作。家庭经济状况良好。z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与老师和同伴交流很少。
2 对z数学学习困难的鉴定
使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对z进行智商测量,并运用上海地区常模进行分数转换。本量表由11个分测验组成,归纳为语言量表和操作量表两个部分,z的语言部分得分为87分,操作部分得分为79分,总的测验得分为82分,说明z不属于智力落后儿童。使用Ginsberg等人开发的儿童早期数学能力测验对其数学能力进行测试。TEMA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量工具,适用于3~8岁儿童,目前已经被广泛运用于鉴别数学学习困难儿童。该测试测量的是儿童正式和非正式的数学能力,包括唱数、简单运算、数字读写、心理数字线、十进位、应用题等方面的能力。z的TEMA成绩为89分(根据美国常模转换的标准分),处于第23个百分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鉴定标准是儿童在标准化测验中的得分处于第25个百分位以下。故z可以被鉴定为数学学习困难儿童。
需要说明的是,TEMA目前尚未建立中国常模,本研究在进行分数转换时所使用的是美国常模。有很多研究表明,美国儿童的数学能力弱于中国儿童。由于根据较低标准(美国常模)所得出的分数已经达到了数学学习困难标准,所以z应该可以被鉴定为数学学习困难儿童。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获取研究信息。访谈的对象包括z的老师、父亲、母亲及z的两位好朋友和z本人。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研究者使用录音笔对所有的对话内容进行了录音。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方法对z的一次户外活动和一次室内自由学习活动进行了记录,使用连续记录(running record)的方法记录下z的行为和语言。然后对所有的记录进行了转录和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编码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大班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和幼儿园,其交往对象主要为家庭成员、教师和同伴。通过对访谈和观察资料的编码、归类和整理,我们得出了以下一些环境易感性因素。
1 同伴对z数学能力作负面评价——“她做数学题老是错错错”
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数学学习态度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对自己数学能力的认识大多来自数学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和他人对其数学能力的评价。在对同伴、老师和父母作了访谈之后我们发现,大家都认为z的数学能力很弱。同时,z本人也对数学学习表现出一些负面态度。
母亲:她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确已经落后了!
父亲:现在我感觉她数学有点弱。
同伴1:她做数学题老是错错错。
同伴2:她数学不好,总是比我慢。
老师:只要一做数学题。就不行了。
研究者:你最不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Z:做数学题。
在室内观察时发现,z开始没有参与其他小组的活动,只是拿出自己的作业本(上面有很多没有答案的加减题目)。z选做了其中简单的题目,如一位数的加减运算。对于稍难的题目,如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加减运算,则选择跳过。旁边的小朋友将z的数学作业本拿过去,在z没有完成的题目旁边打上了大大的叉。在这一过程中,z始终没说话。
众所周知,他人评价是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重要因素。一个孩子在生活环境中不断接收到他人对自己数学能力的负面评价,很容易对自己的数学能力产生怀疑,继而对数学产生负面态度。
2 与老师缺乏交流——“她很少主动跟我讲话”
带班老师x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她同时承担本班的数学教学任务。据x老师反映,z在吃饭、睡觉、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表现出很多问题,老师经常为之生气,这给原本就性格内向的z造成了心理压力。z对老师产生了惧怕心理,不敢与老师沟通交流,这样的情况进一步造成了z与老师关系的疏远。
研究者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流中也得知,z平时不大与老师交流。没有与老师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使得z在幼儿园很难获得心理安全感,时时需要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老师带来麻烦。这也应该是z为什么总是很安静,不大参与活动的原因之一。
研究者:她跟你的互动情况怎么样?跟你讲话多不多?
老师:我从来都没有了解到她的内心世界,她很少主动跟我讲话。上课的时候她也不调皮捣蛋,就在那里坐着听,听后也不回答问题。我觉得她被动,非常被动……她很少主动跟我说一句话。有些时候我无法只照顾她一个人,要顾及全班。所以呢,和她讲话很少。
研究者:哪个老师教你数学?
Z:X老师。
研究者:你怕不怕她?
Z:怕!
研究者:为什么?
Z:她很凶。
幼儿园教师在帮助儿童完成从家庭向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并适应幼儿园生活,在幼儿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对其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不能与老师形成良好情感依恋关系的幼儿,会很少参加幼儿园活动,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和对幼儿园抱负面态度。z与老师交流的缺乏使得她失去了主动获得老师关注的机会,这不利于改善其数学学习困难的状况。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