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警惕:孩子们被老师弄得“口是心非”


闫老师给孩子们讲完《孔融让梨》的故事后,向全班孩子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有两个苹果,一个大,一个小,那么,你拿哪个呢?”令闫老师感到十分满意的是90%的孩子都说:“我把大的给别人,把小的留给自己。”

午饭时间到了,闫老师给小朋友分花卷,有几个小朋友乱嚷着要吃大的,闫老师气得把饭盒一撂,扳起面孔瞪着他们。正当闫老师气冲冲要向他们嚷时,有个叫雷蕾的小朋友红着脸轻轻对闫老师说:“闫老师,我要吃小的。”听了这句话,闫老师的心比吃了蜜还甜,毕竟还有个懂事的孩子。闫老师一高兴马上夹了个最大的花卷给雷蕾,并故意大声地说:“雷蕾小朋友真是懂事的好孩子,她说要小的花卷,我偏要给她一个大花卷吃。”

谁知闫老师的话音刚落,包括刚才嚷得最凶的牛勇在内,全部改口说要小的了——闫老师发现那一双双本应天真无邪的眼睛中流露出与他们的年龄和心智极不相称的狡黠……

当轮到牛勇拿花卷时,闫老师夹了一个最小的给牛勇,但牛勇却不肯伸手接,目光犹疑,仿佛在问:我都说了要小的,你怎么不给我大的呀?!

道德审视:

1.我还曾见过这样一则师幼对话:

老师:你要哪个苹果?

幼儿:大的,最大的。

老师:聪聪,你应该懂得谦让,你应该要一个小!

幼儿:难道谦让就得说谎吗?

老师无语。

孩子内心想要“大的”而我们却强迫或暗示他嘴上说要“小的”,小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口是心非,这真是我们品德教育的反动。

2. 幼儿的谦让行为只有满足了以下三个条件,才可能被看成是“道德的”:第一,意图上的谦让而不是利己;第二,谦让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第三,谦让是内心的需要而非效用的计算。从上述案例中看到,孩子们被老师误导了——他们“谦让”是为了获取大花卷,他们“谦让”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计算而非内心的需要。

基于道德的建议:

谦让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谦让,如果孩子不愿意谦让,没有必要通过暗示甚至强迫的方式来让孩子违心地“说出”谦让或“做出”谦让行为,因为这种并非发自内心的谦让是虚假的谦让,也是不可持续的谦让,更不可能变成孩子的一种内在品质。

其它方面的道德行为教育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理,要激起幼儿的道德需要,要鼓励孩子讲真话,要营造一种具有德性的生活氛围,只有这样,相应的品德才有可能真正的形成。

另外,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谦让的,我们应该在孩子中建立一种公平的“序”,按照这种序,前面的孩子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脸色,特别是不用考虑老师的脸色行事,这样,孩子们才不会口是心非,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才是自主的道德。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