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文 | 宋 萑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京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师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随着 ChatGPT 的风潮来袭,教师工作的可替代性再次成为热门话题,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大语言模型优势能够创造性生成教育内容和个性化学习路径,山姆·阿特曼(S. Altman,2023)因此宣称“学生将能够拥有一种超越课堂的老师”。在 202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出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和研究中的应用指南》(下文简称《指南》)中,UNESCO 教育助理总干事史蒂芬娜·吉安尼尼(S. Giannini)就指出:“它们(生成式人工智能)迫使教育决策者和机构重新思考我们学习的原因、内容和方式……人工智能不应取代人类智慧。相反,它邀请我们重新考虑我们对知识和人类学习的既定理解。”实际上,身处人工智能时代的我们,更需要思考“什么样的教师才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需要重申教书育人工作的本质,需要重构师者为师的新使命所在。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要担负教育领航者的新使命。比斯塔(G. Biesta)曾言及弱式教育——即教育不应成为运行完美的机器来达成输入与输出的匹配,而应是人与人的相遇,一场充满风险的美丽旅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优势正是通过对现实世界高度抽象化,让学生通过抽象语言来认识世界并获得“正确答案”,大数据模型可以让学生学习变得可预测、可规划,换言之,强式教育框架下教师的工作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因此,我们需要回到教育作为交流互动的复杂且不可预测的本真所在,教师要带领儿童在现实世界中观察、探索种种未知与挑战,让教育中的交流性、生成性成为主线,只有当教师以领航者的身份恢复教育之弱时,方能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有自身的独一性,并成就儿童作为一个整全人的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要担负学习创生者的新角色。《指南》中谈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关键危险在于“有可能削弱人类的能动性”,当人工智能可以对几乎所有问题瞬时给出“正确”答案时,学生对世界的主动性观察与主体性思考也随之坍缩,直接略过学习历程本身充满意义的沿路风景,快餐式的投喂并不意味着学习真正发生,而总是姗姗来迟的学习之美恐怕也难以为学生所觉察到。因此教师要恢复学习的沉思属性,创设包含混合现实、自然参与和社会互动的丰富且有联结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儿童以专注、持久和从容的目光来观看世界,在“人 - AI- 世界 - 人”的对话中保持耐心、尊重和审辩,并勇于追求多元答案和独立思考,从而合理有节地使用人工智能来支持其自身的学习。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要担负伦理监管者的新职责。2021 年 UNESCO 出版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中明确指出“使人工智能技术立足于人权和基本自由、价值观和原则以及关于道义和伦理的思考”。人工智能应用于面向未成年的儿童之教育场域必然会带来一系列伦理挑战:数字鸿沟、隐私泄漏、算法偏见、算法歧视、内容污染、破坏多元等。教师需要重塑人工智能时代的专业伦理,从赋能弱势背景儿童的人工智能使用、恪守隐私法规确保学生个人信息安全、辨明信息可靠性以避免学生陷入算法黑箱与信息茧房,到鼓励多元意见与思想的多元表达,进而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拥抱人工智能,以批判性和创新性的眼光反思人工智能。更为重要的是回到教育本质来追问自己“我为何而教?”,惟此,方能从价值论的层面作出真正合乎伦理的能动化教育判断与决策,才能在技术与数智化浪潮中不失初心。
原创 本刊编辑部 教育科学研究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