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场进阶”:二十四节气下构建幼儿园“四季耕食”课程的新路径研究
摘要:我国耕食文化源远流长,为了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以及节气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我园按照四季节气特点,遵循节气时令,以“耕”和“食”为生活的线索,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参与劳作、体验农耕、制作美食等,参与从土地到餐桌完整的耕食过程,感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开启了一段耕食生活之旅。本文将以“三场进阶”为抓手展开幼儿园“四季耕食”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系列有益实践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三场进阶”;“四季耕食”;幼儿园课程新路径
我园构建的特色“四季耕食”课程依托园所独特的地域环境,周边有四季变化鲜明的农田与农作物,伴随四季的变化节律,按照各自的四季节气特点,以“耕”和“食”为生活的线索,从观察自然大地、培育土壤、种植蔬菜、采摘收获、美食制作等角度入手系统地了解季节、乡土植物的变化,让耕食文化体验回归生活,建立更健全的认知框架,促进幼儿身心平衡发展。总之,通过不断地教育教学实践和研讨,发挥集体力量,笔者得以在实践和理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进而梳理“田园耕种场一食俗体验场一生活实习场”的三站策略(图1),让幼儿借助耕作了解食材来源,认识食物本来的样子,懂得顺时择食,拉近了人与土地、土地与餐桌之间的距离。
一、“田园耕种场”:体验农耕妙旅
我园充分发挥户外种植园、班级自然角和花草园的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田园耕种场”的农耕场域,推进“四季耕食”课程的实施,让幼儿都能够参与农耕劳动体验活动。
(一)让幼儿在“农博馆”感受农耕文化
“农博馆”是我园打造的注重自然体验的空间环境与材料投放场地,以种植、收获、加工等农事劳作、农艺实践、农具创制活动为核心体验内容,旨在帮助每一位幼儿在亲历种植、观察、收获、探究、品尝、再加工的农耕过程中深入了解家乡本土农俗和传统农耕文化。
1.“田间耕种”
依据节令变化,教师带领幼儿走进耕种苑,讨论种什么、怎么种,在农事劳作中基本掌握播种、锄地、采摘、晾晒等劳动技能,尝试自主种植和管理,体验收获的快乐,并能与同伴协商合作,积极参与切洗、晒干等农作物再加工的过程。
2.“玩创农具”
幼儿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自主取放和认识铁耙、锄头和石臼等实用的传统农耕器具,帮助幼儿丰富和拓展关于农用劳动工具的认知经验,促使其能主动学习农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劳动技能,感受其中蕴含的劳动智慧。
3.“耕学小组”
在实地观察后,通过图片、视频等记录方法,记录农民伯伯的农耕动作与不同农具。回园后,通过成立小组探讨不同耕种技能的要领,一步步分析“耕”的动作。通过幼儿自主回忆再现农耕步骤与共同解析的方法,加深幼儿对“耕”的印象,为实践操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让幼儿在“试验田”参与农事劳作
我园注重幼儿的好奇心,顺应幼儿的探究兴趣,以小组形式领取一块“试验田”,让幼儿在参与“种一养一收一享”系列活动过程中(见图2),学会主动观察、发现、对比、合作,学会通过连续的观察记录及种植故事去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真正使自然环境成为幼儿主动探究的田地。
1.菜园劳作之“种”——种什么
谷雨时节,教师根据幼儿自己的爱好和季节特点,梳理了“我们想种什么”思维导图,激发幼儿参与耕种活动的情感,引导幼儿自主确定种植内容、认识种子、比较种子、认识工具、了解种子的生长条件等,在种植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2.菜园探究之“养”——如何养
为了便于幼儿随时记录和观察发现农作物的生长变化,笔者自主制定了《小农夫手账日记》,帮助幼儿记录下除草、浇水、除虫等养护工作(见图3),幼儿通过“伙伴式”“外交式”养护活动来培养合作劳动能力,经过辛苦劳动,切实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
3.菜园探究之“收”——丰收啦
在收获蔬菜的过程中,教师追随幼儿的脚步,以儿童会议形式讨论“怎么收”“需要哪些工具”(见表1)。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劳动成果的采摘游戏,虽然人人都干得汗流满面,但是也能让幼儿真正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喜悦之情大于劳力之辛。
4.菜园探究之“享”——怎么吃
主要以时蔬美食、蔬菜艺创、菜园故事等形式表达和分享丰收的喜悦。幼儿还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进行蔬菜艺术创作(见图4),运用绘画、讲述等形式表达种、养、收等菜园故事。
二、“食俗体验场”:品味食育滋味
我园秉承食育和劳动互融的教育理念,创设了一个让幼儿感知食物味道的场所——“食俗体验场”,让幼儿增进对食物的兴趣和喜好,体验制作和分享的乐趣,在做一做、尝一尝中,丰富幼儿食育知识,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同时将家乡食俗文化植根于幼儿心中。
(一)让幼儿在“厨艺室”探索食技魅力
儿童厨艺工作室的设立为幼儿开启了一段奇妙的美食之旅。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安全的工具、新鲜的食材,幼儿在参与实际制作的各个环节中,清洗食材、切配分装、烹制食物。在这一过程中让幼儿完整地体验厨房劳作,不仅能使幼儿体验动手操作和共同分享食物的乐趣,也能探索到食技魅力所在。
1. 私定食谱——“我的餐点我做主”
对于幼儿而言,“吃”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他们萌生出自主制定食谱的想法。为了给幼儿一份专属的“私人定制”,教师鼓励幼儿先调查了解不同人的口味,再进行甄选,于是我们成立“私厨食谱”的专项小组,根据膳食宝塔结构图和保健医生营养搭配食谱,幼儿筛选出健康、有机的食材,配置出荤素搭配、粗细中和、菜汤结合的健康食谱。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好的体验,大家还对每日的餐点进行回访,将个性化定制做到既营养均衡,又满足其他幼儿需求,这也许就是孩子们心中的“完美食谱”。通过“我的健康食谱”系列活动,幼儿了解了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了各种营养成分,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初步养成了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
2. 营养搭配——“我的饮食我选择”
食育是生活化的教育,要求分辨出健康与不健康的食物,选择对身体有益的食物,是生活中健康饮食的根基。所谓择食力是指幼儿对于不同食物的选择能力,从不由自主地挑食,变成主动、健康地择食,让幼儿学会“挑”食,选择对自身有益的食物。以白菜为例,基于幼儿的兴趣及白菜主题的价值,从幼儿视角出发,共同商讨并设计了“我喜欢的白菜”食育活动实施路径(见图5),引导幼儿在众多蔬菜中找到白菜,通过以白菜为主题的感官认知、浸人式体验等引导幼儿充分调动感官认识白菜的颜色、形态、味道,从而进一步认识白菜对身体的重要作用。还可以以讲故事、谈话为主题进行白菜主题食育,充分拓展讲解白菜的特征及烹饪方法,如白菜汤、白菜饼,让幼儿选择最喜爱的一种做法并让他们主动参与,亲手劳作,从而使幼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不挑食,拥有正确的择食力。这不仅加深了健康饮食文化在幼儿心中的印象,还让幼儿对饮食的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让幼儿学会独立进行健康饮食的搭配。
(二)让幼儿在“食味坊”领略四季食俗
食俗风味馆是一个让幼儿感知食物味道的场所,主要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更迭,彰显饮食之道,弘扬中国传统食俗文化。食俗馆本着“当时、当季、当地”的进食原则,通过直接感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激发幼儿对四季食物的兴趣,使其能够认识时令果蔬、了解食物五味,进一步选择当季食材、制作时令美食,从而体验不同时令季节的调料与适宜的烹饪方式。
1. 春之味——“野菜正当食”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随处可见的野菜,更是春季特有的绝佳美食之一。有了前期的调查,幼儿知道餐桌上常吃到的野菜有:蕨菜、折耳根、香椿、荠菜、菊花脑……紧接着,幼儿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描画出野菜的形态。不同野菜的外形特征烙印在幼儿心中。整个过程中幼儿自己动手挖野菜、自己择菜、清洗、动手制作,感受野菜田间美味,享受“咬春”的独特魅力。
2.夏之味——“夏至凉面多”
中国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通过前期的行走研学和调查访问,幼儿了解到面条有很多品种,在南方有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面等,而北方则有打卤面和炸酱面。教师可引导幼儿在品尝和分享中各自说说面条的味道,帮助幼儿形成顺时而食的饮食习惯。
3.秋之味——“甜蜜梨膏糖”
干燥的秋冬季节来临,幼儿围绕“关于梨膏糖,我知道”“关于梨膏糖,我想知道”展开讨论,归纳出最终所需要的材料和制作梨膏糖的步骤:“洗梨一削梨一切梨—榨汁一搅拌一放入模具一插上纸棒—糖浆冷却一脱模”,体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4.冬之味——“冬藏来腌制”
在冬至、大寒节气的食育课中腌制食物为冬藏美食佳作。俗话说“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冬至节气前后,天气越来越干燥,正是腌制腊肉的好时机。在安徽,腊肉是非常受欢迎的美食,亲手腌制腊肉,才是冬天的味道。幼儿通过选择不同肉质、调配腌制和晾晒等过程收获了劳动果实。
三、“生活实习场”:开启耕食生活
“四季耕食”课程是一种回归生活的课程,更是一种回归教育的课程。我园将课程延续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垃圾分类、厨余堆肥、光盘行动等活动,它不仅仅是一份饱足,更是学会珍惜、分享与感恩的体现。这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要正确引导幼儿认识到一食一味皆是生活,践行健康、有机的耕食生活,培养幼儿的生活情趣,为幼儿健康成长、快乐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让幼儿在“光盘行动”中懂得珍惜粮食
生活即教育,回归生活,处处有课堂。节日犹如生活的调味剂,赋予生活更丰富的色彩和情感。我园一直特别重视每年的每个节日,注重以节日来开启耕食生活。恰逢世界粮食日,教师注重“四季耕食”课程在真实的生活中开展,与幼儿的个体经验相匹配,引导幼儿为迎接“世界粮食日”做各项与耕食相关的准备,通过“光盘行动”使节日更具仪式感、教育感,并及时总结自己在节日中的收获与耕食能力。首先,引导幼儿亲身体验,了解水稻种植生长的过程,体验水稻耕种的艰辛,感知粮食的来之不易。其次,正确引导幼儿认识米饭,充分感知一粒米的重要性。最后,幼儿提议道:“我们可以在纸上画个格子做记录啊,每次吃完的小朋友就在纸上做一个标记。”午饭后,大家将自己的用餐情况用表格打卡的方式来记录,大家还特地定制了专属徽章用来奖励“光盘小能人”的小朋友。时至今日,在物质条件优越的情况下,节约粮食仍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需要具备的美德。教师以粮食日这一节日话题为切入点,开展一系列“光盘行动”活动,让幼儿了解光盘的意义,从小养成不挑食、不浪费、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光盘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厉行节约、倡导珍惜的生活态度。
(二)让幼儿在“堆肥计划”中形成环保理念
践行“四季耕食”课程理念,从土地到餐桌,再从餐桌到土地,营造一个绿色的环保家园,形成生态平衡的再循环。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的耕食方式将环保理念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中,将生活中的厨余垃圾进行有效再利用,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美化生活环境。幼儿组建“环保护卫联盟”,通过前期调查,大家发现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厨余垃圾制作有营养的堆肥,帮助菜园里的农作物生长。最终大家决定从家里收集堆肥桶、纸箱、泡沫箱和塑料瓶等工具进行堆肥计划。幼儿观察到小的果皮比大块的果皮发酵得更快,将收集的果皮和菜叶等切碎,再进行堆肥,这样加快堆肥的制作时间。制作堆肥成功后,幼儿把自己堆肥的营养土直接铺在菜苗上,给植物提供养分,让蔬菜长得更加茂密,同时将发酵好的堆肥材料,挖个坑埋进我们的菜园里,让厨余垃圾再次循环利用,一举两得!在堆肥活动中,幼儿观察到堆肥材料发酵的变化,体验堆肥的过程,收获了堆肥的乐趣。通过施肥的过程,幼儿亲身体验了资源循环的奥秘,也更加喜欢自然、乐于探究。
总之,“四季耕食”课程远不止是关注食物的搭配和营养,更是让幼儿用五感体验农耕劳动与健康饮食之间的微妙关系,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合理的生活方式,进而构建正确、健康的生活观。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