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 是幼儿园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因目标模糊、形式化严重等问题导致效果打折扣。以下结合幼儿园教学特点,分析磨课中常见的问题及针对性对策:
一、幼儿园 “磨课” 存在的典型问题
1. 目标错位:重 “表演性”,轻 “幼儿发展”
许多磨课过度聚焦 “流程顺畅”“环节完整”“教师表现”,甚至为了 “展示效果” 刻意设计幼儿的 “配合行为”,忽视了幼儿的真实兴趣、认知节奏和发展需求。
例:某中班 “绘本阅读” 磨课中,教师反复练习 “如何引导幼儿说出标准答案”,却未关注多数幼儿对故事配角更感兴趣的真实反应,导致磨课成了 “排练式表演”。
2. 过程形式化:重 “次数堆砌”,轻 “深度反思”
部分幼儿园将 “磨课次数” 作为考核指标,导致教师为 “完成任务” 而磨课:同一节课重复 3-5 次,却仅调整 “环节顺序”“教具颜色” 等表面细节,未深入分析 “幼儿为何不参与”“环节设计是否符合年龄特点” 等核心问题。例:某小班 “手指游戏” 磨课,教师连续 4 次修改游戏音乐,却未反思 “游戏规则是否超出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最终幼儿仍因 “听不懂规则” 频繁走神。
3. 主体缺位:重 “专家 / 领导评价”,轻 “教师与幼儿的声音”
磨课评价常由园长或教研员主导,聚焦 “是否符合教案模板”“环节是否紧凑”,而授课教师的真实困惑(如 “如何应对幼儿突发提问”)和幼儿的隐性反馈(如频繁摆弄教具可能是 “兴趣转移” 信号)被忽视,导致磨课沦为 “迎合评价标准” 的过程。
4. 脱离实际:重 “理想化设计”,轻 “日常教学迁移”
磨课中过度依赖 “辅助资源”(如其他教师帮忙维持纪律、特殊定制教具),导致打磨后的 “优质课” 在日常教学中无法复制 —— 教师回到自己班级后,因 “没有助手”“教具不足” 而难以实施,磨课与日常教学脱节。
5. 评价单一:重 “结果达标”,轻 “过程成长”
评价聚焦 “是否完成教学目标”(如 “幼儿是否学会 5 个生字”),而忽视教师在磨课中 “观察幼儿的能力”“灵活调整策略的意识” 等专业成长;对幼儿的评价也停留在 “是否配合”,而非 “是否真正投入、获得发展”。
二、让磨课更有效的针对性对策
1. 锚定核心目标:以 “幼儿真实发展” 为出发点
磨课前:明确 “这节课想让幼儿获得什么?”(如 “感受合作的乐趣”“提升手眼协调能力”),而非 “想展示什么教学技巧”。可要求教师提前写下 “3 个幼儿发展观察点”(如 “幼儿是否主动尝试解决问题”“是否能用语言表达需求”)。
磨课中:安排专人记录幼儿的 “非预期反应”(如 “多数幼儿对教具的玩法与教师设计不同”“某幼儿因难度过高而放弃”),并将这些细节作为修改重点。例:大班 “科学实验” 磨课中,教师发现幼儿更关注 “材料的触感” 而非 “实验原理”,调整方案:增加 “触摸、摆弄材料” 的自由探索环节,再引入简单原理,更符合幼儿 “直观感知” 的认知特点。
2. 优化磨课流程:从 “重复演练” 到 “深度迭代”
减少次数,聚焦关键问题:同一节课磨 2-3 次即可,每次聚焦 1 个核心问题(如第一次磨 “环节逻辑是否符合幼儿节奏”,第二次磨 “师幼互动是否有效”)。加入 “反思迭代表”:每次磨课后,教师需填写:“幼儿哪些反应超出预期?”“哪个环节幼儿参与度低?原因可能是什么?”“下次调整的 1 个具体策略”(如 “将集体讨论改为小组合作,降低内向幼儿的表达压力”)。
避免 “完美主义”:允许课堂有 “不顺畅”,重点观察教师如何应对(如 “幼儿突然争吵时,教师是否能暂停活动,引导解决冲突”)—— 这比 “流程完美但忽视幼儿需求” 更有价值。
3. 激活参与主体:让 “教师、幼儿、保育员” 都成为磨课的参与者
教师:从 “被动执行” 到 “主动反思”:磨课不是 “优秀教师展示”,而是 “集体研讨”。可采用 “轮流执教 + 互评” 模式,让每位教师都能提出 “如果是我,会如何处理某个环节”,碰撞实践智慧。
幼儿:用 “行为反馈” 参与磨课:通过视频回放,分析幼儿的 “真实状态”(如 “眼神游离时,是否因为环节太枯燥”“频繁举手时,是否对内容感兴趣”),而非仅听教师的 “自我描述”。
保育员:补充 “隐性观察”:保育员常能注意到教师忽略的细节(如 “某幼儿因想上厕所而坐立不安”),磨课讨论时邀请其分享观察,让调整更全面。
4. 贴近日常教学:让 “磨课成果” 可迁移
磨课条件 “日常化”:不额外安排助手、不使用 “非班级常规教具”(如幼儿园统一配备的积木、绘本),确保教师在自己班级也能实施。
加入 “班级适应性调整” 讨论:不同班级幼儿特点不同(如有的班级活泼好动,有的安静内敛),磨课后需讨论:“回到自己班级,如何根据本班幼儿特点微调方案?”(如 “好动班级增加‘动起来’的游戏环节,安静班级增加‘小组分享’环节”)。
5. 多元化评价:关注 “过程成长” 而非 “结果达标”
对教师的评价:除 “教学目标完成度”,更关注 “专业能力提升”(如 “是否能从幼儿反应中发现问题”“调整策略是否比上次更有效”)。
对幼儿的评价:聚焦 “参与状态”(如 “是否愿意尝试”“是否能在遇到困难时求助”)而非 “是否达标”。例如,即使幼儿未 “学会正确折纸”,但 “能主动向同伴请教”,也是重要的发展。
引入 “幼儿声音”:通过简单对话了解幼儿感受(如 “刚才玩哪个游戏最开心?为什么?”),让磨课更贴近幼儿的真实体验。
6. 减轻教师负担:让磨课成为 “专业成长的助力” 而非 “压力”
结合教师需求选题:优先打磨 “教师日常困惑的内容”(如 “如何组织幼儿自主进餐”“分离焦虑时的安抚策略”),让磨课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 “模板与支持”:如 “观察记录表模板”“常见问题解决策略库”,减少教师的 “准备负担”,更专注于 “与幼儿互动” 本身。
核心总结:磨课的本质是 “读懂幼儿,优化支持”
幼儿园的 “磨课” 不应追求 “示范课的精致”,而应回归 “教育的本质”—— 通过反复实践、观察、调整,让教师更懂 “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并找到 “支持每个幼儿发展” 的适宜方式。当磨课的关注点从 “教师教得好不好” 转向 “幼儿学得怎么样、发展得怎么样” 时,才能真正实现 “以幼儿为中心” 的教育目标,同时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看得见的专业成长。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