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教师预设”与“儿童创造”孰轻孰重?儿童真正玩起来的角色游戏长什么样?这些攻略不要错过!

假装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特殊游戏类型。它是一种有意识的、但不含欺骗目的的游戏形式,以“好像”的状态为特征,儿童在准确地感知到真实情境的前提下,有意想象出非真实的情形,并根据这种想法做出非真实的行为。

 

比如儿童拿着听诊器,把听诊器放在同伴胸口,假模假式地听了一会后,说:“嗯,只有一点小问题,吃点药就好了。”接着拿一块积木当药,递给同伴,并说:“你就吃这个药吧!如果严重的话,再吃这个。”随后递了另一块积木给同伴。

 

以上就是儿童想象着自己是医生,并借助相关道具进行假装游戏的典型场景,类似的场景在儿童游戏中经常都会出现,通常儿童中18-24个月时就会开始出现假装行为,3-5岁是进行假装游戏的“高发季节”。所以通常情况下,幼儿园内都会提供支持儿童进行假装游戏的环境。

 

比如类似于下面这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师根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的生活经验,设置相应的游戏场景,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场景中会带有真实生活的实操流程和固定角色,比如上图中的医院就医场景。游戏中有我们生活中的外科、内科、挂号、输液等常见诊室,以及坐诊医生或者护士。

 

当儿童选择不同的职业,那么所有的游戏行为需匹配到相应职业的行为需求,比如外科医生,那么就需要坐在诊室等待扮演患者的小朋友上门就诊,如果没有患者,也只能静静等待,当有患者就诊,外科医生需给患者听诊、开药单,问诊结束,患者去取药处取药或者输液。

 

不可否认,在老师设置的高度还原真实生活规则的游戏场景时,能给儿童带来一些生活经验,比如知道,就医时不同的诊室有不同的功能,不同需求的满足要在不同的诊室中进行。

 

当然,在这样的游戏中,儿童的行为表现更多是教师游戏规则设定的反映,换句话说,儿童是在完成教师希望儿童演绎的内容。教师设置好输液室,选择输液的护士及需要等待患者上门,按照固定的流程给患者输液;选择外科医生的儿童,就需要等待患者上门,按照既定的检查项目和类型给患者问诊。

 

在这样的游戏中,儿童的自我发挥比较少,教师希望借助设计的游戏步骤和内容跟儿童复盘和梳理相关生活经验,并借着“完美”的演绎,展示一个优秀的游戏场景。

 

当然,除了以上场景外,还有另外一种假装游戏的形态在幼儿园的假装游戏中出现,教师不设计游戏场景,只是提供丰富的材料,供儿童自由选择材料的使用场景和使用方法。

 

比如以下游戏场景中,儿童都拿了布和筐子以及拼搭类材料,却选择不同的材料组合方式和应用场景。

 

(图片来源于绵阳市五里实验幼儿园)

 

小朋友们把布铺在地上,然后拿了不同的筐子和一些低结构的拼插材料,就像周末家长带着小朋友们外出野餐,带上地垫和餐食,坐在地上闲聊、吃东西。儿童根据相关生活经验,在教室中选择适宜的材料,进行假象和替代,实施游戏。

 

(图片来源于绵阳市五里实验幼儿园)

 

小朋友给我介绍,这是他的烧烤摊,把布放在上面,是因为怕下雨把烧烤淋湿了,而两个椅子中间,是正在进行的烧烤。通过小朋友的介绍,再看当下的游戏材料和选择布置,真的仿佛路边正在进行烧烤的店家卖力工作。

 

在这样的游戏中,儿童需要依托于自我的生活经验、想象力和创造力,凭借自己对教室中材料的理解,积极调动自我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合适的材料以及材料的运用方式。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状态不一,对生活的理解和认知也不一样,在游戏中,自己想象的内容和形式当然也不一样。老师没有要求儿童必须怎么演好一个角色,而是支持儿童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客观展示出来。

 

再回到假装游戏的本质,它是儿童自发的,依托于自我对真实情境的感知,根据想象做出非真实行为。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即使都是扮演妈妈,但小朋友演绎的方式有所不同,即使都是扮演医生,在游戏中,行为表现也会有所差异,因为他们的经验不同,自我观察、发现,认知能力等都不相同。

 

研究发现,假装游戏与一些重要的心理能力,如心理表征、社会参照、想象、角色扮演、协商、问题解决等均存在联系,并可能对非社会性认知、社会认知与社会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积极影响。

 

如果此时,老师设置统一的流程和环节,要求班级儿童都按照同样的步骤和流程开展游戏,则违背了假装游戏的核心体现,也没有更好的尊重儿童身心发展需求。

 

 

 

✦ 允许儿童按照自我的经验表现

假装游戏其实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游戏类型,具有一定先天生物学基础,即使成人不教,在适当的年龄段,这种游戏也会自然出现。当然角色游戏内容的展现也会带着个人成长的印迹和时代的烙印。

 

比如我们模范打电话手势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的孩子们模范打电话手势大多会直接将手掌贴于耳朵旁边,为什么同样都是模仿打电话,动作手势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因为的经验不同、经历不同。我们小时候看到的电话,和现在小朋友们见到的电话在造型上有很大差异,我们小时候见到的用到的电话是带听筒的座机电话,现在生活中出现的大多是移动电话。

 

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都不相同,扮演的形式和内容自然有所差别。再回到每个儿童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感受的世间美好也不相同,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理解也不同,在游戏中想表达的和表达出来的内容当然也不同。即使是同一件事,比如就医,但病因不同,遇到的医生不同,所以就诊流程和体会也不相同,故而,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医生角色也不同。

 

假装游戏内容和形式的呈现跟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息息相关,老师更好的支持儿童个体想法和需求的表达其实就是支持儿童更好的游戏。

 

✦ 提供丰富的高开放性材料

在游戏中,由于个体差异不同,想表达的内容不同,所需的材料自然也不相同,或者对同种材料想象到的使用方式也有差异。班级空间有限,如何更好的满足更多儿童自我想法的实现?

 

那就需要多多提供高开放性的材料,比如积木块、雪花片、水管、纸、笔、黏土等,支持儿童将这些材料自由拼插、组合、制作成自己想要的物品,用于自己的游戏。

 

例如:小朋友把水管放在沙池里将水管变成玩沙玩水的材料。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例如小男孩将水管放在眼前用于探索不同观察视角的材料。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材料具有多变化性的特点,儿童在使用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自由组合成不同的造型,或者把它想象成不同的材料,运用在不同情景中,支持自我游戏意图达成。

 

上图游戏中,都用到了水管,可水管却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在游戏中替代不同的材料,起不同的作用,但都很好的帮助儿童推行自己的游戏。

 

当然,在儿童的角色游戏中,除了这些高替代性、多变化性的材料需要多多投放外,在环境上还可以增加一些基础性的能支持儿童快速装扮成其他角色的材料。比如锅碗瓢盆、角色的服装及典型道具、高跟鞋、电子用品等。当儿童看到这些典型代表性的材料,能更快速帮助其实现角色的意图。

 

例如:用奶瓶和娃娃扮演照顾宝宝的角色游戏。

 

(图片来源于晋江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其实儿童的角色游戏,不需要老师刻意组织和设计,儿童扮演的内容是其内心想法的自然流露,为了更好的推动儿童角色游戏呈现,需要在教室中多投放具有多变性的高开放性材料和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材料,支持儿童快速装扮角色成想要扮演的角色时,通过高开放性材料组合帮助更多儿童实现游戏想法。

来源:读懂儿童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