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孩子周末生活内容的“减”与“加”

 

 

 

 

“双减”政策的推出,开启了“减负”双向治理新时代。政策看似针对中小学教育问题,但在现实中对幼教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倒逼”效应,对存在的知识技能“抢跑”现象起到了“降温”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孩子们的周末生活内容该做怎样的“减”与“加”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价值导向  “想要”与“需要”之间保持平衡

一.适度赋权:尊重孩子“所想”

基于对儿童自由权、闲暇权、游戏权的尊重,应然层面要求父母在周末安排上尊重孩子所想,适度赋权。这种尊重首先要求家长在为孩子安排周末活动时关注孩子的兴趣、感受。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童年有其独特的价值,童年生活不应完全着眼于“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对于幼儿而言,虽然其身心还处于发展阶段,但他们有独立的兴趣爱好和情绪体验,父母需要了解并尊重孩子的需求。或许有些父母会不放心,认为孩子的想法过于天真,对其发展无益,但这仅仅是基于成人视角的考量。父母需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讨论、协商,而不是一概否定。父母剥夺孩子的话语权,让孩子完全服从安排,可能给孩子带精神压力,也不易激发孩子的自主性。

 

二.合理取舍:把握孩子“所需”

父母在关注孩子需求的同时,亦有责任引导孩子思考,推动孩子为未来的生活做必要的准备。试想,如果孩子周末只想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吃薯片,满足这种需求所带来的后果是一连串的负面影响。所以,尊重孩子不等于放任孩子。父母在孩子的周末活动安排上不仅要关注孩子当下的需求,还要从发展的视角判断其利弊,在孩子“想要的周末”和“需要的周末”之间寻求平衡。这种平衡一方面体现为对孩子的某些需求进行必要的限制和约束,比如,孩子想在周末看电视或玩游戏,父母可以与孩子协商看或玩的内容、时间、频率、时机等。这样做既尊重孩子,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另一方面,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需求调整周末安排。比如,孩子喜欢宅家,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出门探索、运动;孩子性格内向,父母可以多创造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互动的机会。

 

内容考量  生活内容的“减”与“加”

 

一.减些什么

 

 1.知识抢跑

“双减”政策颁布之前,“知识抢跑”现象不独在中小学领域存在,各种早教机构也普遍存在。不少家长被焦虑情绪裹挟,将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学习各种知识、技能。2021年 3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各级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小学、幼儿园违反教育规律行为的治理力度,开展专项治理。”这条意见明确指向学前领域存在知识超前培训的问题。

幼儿的周末安排中,部分是基于幼儿的意愿选择,但更多的是父母基于孩子发展的考量。一般情况下,幼儿不会像中小学生那样容易感受到培训班带来的压力。但若幼儿的周末时间安排过于紧凑、内容非幼儿所愿,他们会因此产生精神压力。其实,从人一生的发展来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终身任务,学前阶段更应关注幼儿各种品质的培养,早期的“知识抢跑”并无实质性的意义和价值。

 

2.电子陪伴

每一代儿童都有其生活的时代背景。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电视普及之后写出《童年的消逝》一书,旗帜鲜明地提出,电视内容对儿童而言,没有认知上的障碍,消弭了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分界线。电视机普及之后,“电视保姆”现象越来越普遍。父母忙于工作或家务,无暇顾及孩子,孩子被多姿多彩的电视节目吸引,不再要求大人陪伴,不再吵闹,电视机扮演了类似保姆的功能。而在电子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够行使“电视保姆”职能的不仅有电视机,还有手机、电脑等。幼儿被这些载体所承载的海量娱乐信息吸引,不知不觉沉陷其中。“双减”之后,幼儿上培训班的概率有所降低,相应的闲暇时间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各式“电子保姆”更可能大行其道。

众所周知,很多电子产品的内容不适合幼儿,而过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将对幼儿的视力、注意力发展等产生不良影响。以视觉刺激为例,图像是最直观、最容易获取,也最不费脑力的感知途径。若早期对幼儿进行过多、过强的视觉刺激会让孩子的视觉通道用到极致,与之对应的其他感觉通道则可能“废退”,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因此,父母应当减少孩子周末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

 

二.加些什么

 

1.户外探索运动

对成都市的 290 名幼儿周末安排调查显示,幼儿的周末活动安排中,室内活动占据的比重较大,如在家中玩耍、参加各种兴趣班等。基于幼儿发展的视角,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指出,应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四个维度引导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其中专门指出,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户外活动,保证幼儿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时间。这也是“双减”政策的价值导向之一。幼儿正处在感官、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户外活动对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关调查还显示,我国学龄前儿童无论是肥胖率还是近视率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两个问题无疑都与孩子缺乏户外活动有一定的关联。以视力为例,户外活动时,幼儿减少了近距离用眼的机会,增加了远眺时间,能够促进其视力健康发育。又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能“逼着”眼睛观看时近时远的物体,有效地锻炼睫状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防近视的效果。户外活动除了能够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对其感知能力的发展也有帮助。户外活动时,幼儿接收到的感官刺激既生动又富于变化,能够更好地调动其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协同运作,促进感觉能力的综合发展。

 

2.同伴游戏互动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幼儿是天生喜欢同伴的。不同于代际性的垂直交往,同伴间的平行交往不仅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还有助于提升其社交技能。成都市幼儿周末安排调查显示,幼儿周末时的人际交往以与成人交往为主,同伴有效互动不足。结合当今幼儿的居住环境,高楼林立的住宅小区显然不利于他们的同伴交往。很多幼儿缺少玩伴、缺少游戏时间,甚至不少幼儿觉得在家不如在幼儿园好玩。这也间接反映出幼儿在周末缺少同龄人游戏与陪伴的问题。

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周末去兴趣班学习就有了同伴,同伴互动机会自然也就增加了。但如果从活动形态来看,无论是基于才艺型的兴趣班还是侧重于知识型的兴趣班,幼儿间产生的互动具有鲜明的活动主题导向,带有“他导型”特征,与幼儿自发结伴游戏产生的“游戏共同体”之间的互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幼儿的互动带有明确的目的,按照教育者的指令展开,有着相对固定的环节,幼儿自主互动意愿体现不充分。后者,更具自发性,幼儿的自主意识能够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由此产生的互动也更具积极的发展价值。作为父母,我们要为幼儿提供自发游戏、自主结伴玩耍的时间和环境,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满足,获得发展。

 

3.亲子有效陪伴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伴随着各类知识兴趣班的减少,幼儿家庭有了更多自主时间,这些多出来的时间在客观上为父母陪伴孩子提供了机会。那么,如何做到有效陪伴呢?

首先,要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父母需要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融入孩子的游戏,做到有效陪伴。如,陪孩子玩纸箱游戏或寻宝游戏,探寻游戏的多种玩法,带孩子去爬山、溯溪,走进大自然,与孩子一起阅读绘本、玩积木、做美食,等等。亲子互动的形式和内容趋于多元化,陪伴才有意义。

 其次,不仅要关注孩子的陪伴时间,更需要关注陪伴质量。父母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需要以积极正面的形象影响孩子。例如,父母在周末时可以多开展体育锻炼、读书看报、走亲访友等积极正向的活动,并让孩子参与其中。反之,如果父母在周末常常打牌、看电视、刷短视频等,和孩子在一起也只是物理空间的亲近,对孩子的需求、想法、情绪缺乏必要的回应,只能称之为“陪同”,而非“陪伴”。概言之,周末作为亲子交流的重要时段,父母要以身作则,积极主动地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潜移默化地习得健康的休闲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闲暇教育”。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