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松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是,简单利用自然物的材料,将自然物当作其他知识、技能教育的道具,活动开展得比较单一。
比如,某数学活动,活动目标是点数,第一个环节点数幼儿来园数量,第二个环节点数每桌提前放置好的玩具数量,第三个环节点数南瓜的数量。
这个数学活动是一个单独的学科教学活动,点数运用到了自然物南瓜。南瓜在这个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就是“道具”,其是为点数服务的,幼儿不点数南瓜,也可以点数其他的东西,如土豆、西红柿等。再比如,秋天来了,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检树叶,然后带领幼儿用树叶拼出不同的图形,树叶是这节美术活动的道具。
二是,充分利用自然物的材料,围绕自然物本身,以教师预设为主,开展系列活动。
比如,教师带领幼儿了解绿萝:观察绿萝长什么样;尝试用不同方法栽培绿萝(水培、土培);了解绿萝对人的价值,知道绿萝净化环境的作用。绿萝本身就是课程的载体,整个活动以教师预设为主,教师通过一些方法将有关绿萝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幼儿。为了更好地体现自然教育,教师还会围绕此自然物进行班级环境的创设,从而营造自然的环境。此类型的自然教育在当前偏多。
三是,以自然资源为载体,突破自然资源的限制,整合不同领域的课程内容。
这一层次的自然教育,虽然还是以自然物作为重要的课程载体,但是有机地融合了其他领域的一些内容。比如,幼儿在户外发现了苔藓,这是什么呢,叫什么名字呢?幼儿通过讨论,决定去问经验丰富的门卫叔叔。去之前,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如何有礼貌地向别人询问,将人际交往的礼貌用语等社会交往能力融入其中。这个活动虽然还是以自然物为载体,但是不再局限于狭隘的自然物本身上。
四是,大的自然资源观,对自然资源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动植物等自然现象上。
以建筑物为例,很多教师以为建筑物不是自然资源,其实不同地域的建筑物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南方的建筑物考虑通风,北方的建筑物考虑保暖,牧民的建筑物是可以移动的。为什么建筑物会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因为这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居住环境的影响,建筑物本身就是自然环境影响下的产物。
再以毛笔为例,毛笔的笔杆是竹子做的,毛笔的笔头是动物的毛发做的,毛笔本身就是自然物的组合,而写字的墨汁是炭磨出来的粉。教师带领幼儿认识毛笔、书写汉字,本身就是自然教育。我们写的字,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象形文字本身就是对自然物的抽象提炼。人是自然之子,那与人类相关的很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比如前面提到的建筑物、毛笔、汉字等,都是自然教育。
五是,自然的教育方法,对自然教育的理解超脱物体的限制,走向精神层面,具体体现在儿童观与教育观上,以及对应的教育方法上。
这一层次自然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凸显幼儿的主体性,幼儿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有关自然的知识与技能。比如,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发现一粒黑色的小果实,对此很好奇,通过探究得知是香樟树的果实。
幼儿在香樟树旁边,觉得此树很粗,对香樟树的“粗”产生好奇。香樟树树干底部与上部粗细不一致,以哪个为标准呢?通过探究,得知以距离地面1.3米高度的树干粗度作为判断标准。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是以追随幼儿的好奇心为基础,不断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体现了幼儿主人翁地位。
这一层次的自然教育,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给予儿童更大的自由、自主,教师起着支持者的作用。即便开展的活动与自然物无关,只要做到了对儿童主体性的尊重,就是自然教育。教师主导高控的课程,即便使用了自然资源,束缚幼儿主体性的教育,在这一理念下,也是“假自然教育”。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