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2019诺奖得主彼得·汉德克的诗:童年之歌

2019诺奖得主彼得·汉德克的诗:童年之歌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1942—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1973年获毕希纳奖,2009年获卡夫卡文学奖,2014年获得国际易卜生奖。1942生于纳粹德国占领下的奥地利格里芬,1960年入格拉茨大学学法律,并参加了青年作家团体“格拉茨人社”,艾尔弗丽德·耶利内克当时亦在其中。1965年,汉德克公开发表了他的第一本小说《大黄蜂》,之后遂放弃学业,成为一名自由作家。1966年他的剧作《骂观众》发表后,他开始受到关注。1967年他最著名的剧作《卡斯帕》发表,在欧洲获誉为“play of the Decade”,他的《卡斯帕》已成德语戏剧中被排演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73年他因在戏剧的突出成就,获得德语文坛最高荣誉——毕希纳奖,当时年仅31岁。他创立了颠覆性的“说话剧”,消除了布莱希特极力保持的演员与观众、戏剧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即“陌生化”或“间离”,获得2009年度的弗朗茨卡夫卡奖。大家熟知的电影《柏林苍穹下》也由他编剧。彼得·汉德克被授予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认为,“他凭借影响深远的作品和语言的独创性,探索了人类经验的外围和特殊性。”

 

童年之歌

       当孩童仍是孩童,

       爱在走路时摆动双臂,

       幻想着小溪就是河流,

       河流就是大川,

       而水坑就是大海。

 

       当孩童仍是孩童,

       不知自己还只是孩童。

       以为万物皆有灵魂,

       所有灵魂都是同一的,没有高低上下之分的。

 

       当孩童仍是孩童,

       尚未有成见,

       没有养成习惯;

       爱在座椅上交叉双腿,

       想到什么就突然跑出去,

       头发打着卷儿,

       照相时从不特意摆表情。

 

       当孩童仍是孩童,

       爱提这些问题:

       为什么我是我,不是你?

       为什么我在这儿,不在那儿?

       时间从何时开始?空间在何处终结?

       阳光下的生命,不是一场幻梦吗?

       我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

       不是面前这个世界的幻象吗?

       鉴于恶与人的事实。

       真有恶这回事吗?

       为什么,我这个人,

       在来到人世前并不存在?

       为什么,我这个人,

       总有一天不再是我?

 

       当孩童仍是孩童,

       嘴里塞满菠菜、青豆、米饼,

       还有蒸菜花,难以下咽。

       现在,也吃这些,却不再是因为被迫所以去吃。

 

       当孩童仍是孩童,

       睡在陌生的床上,也许偶尔会醒来一次;

       现在,只会彻夜难眠。

       那时,许多人看上去都很美;

       现在,美丽的只是少数,全凭运气。

       曾经能清晰地看见天堂的样子;

       现在,至多只能猜测。

       曾经无法想象虚无为何物;

       现在,空虚让他害怕。

 

       当孩童仍是孩童,

       在玩耍时积极热情。

       现在,仍然积极热情,

       却是在攸关饭碗时才如此。

 

       当孩童仍是孩童,

       对他来说,苹果、面包,就能吃饱。

       甚至现在,也是这样。

 

       当孩童仍是孩童,

       手里抓满了浆果,并且满足于满手的浆果,

       现在,依然如故。

       生核桃会把舌头涩痛,

       现在,涩痛如故。

       站在每一座峰顶,

       向往更高的山峰;

       置身每一个城市,

       向往更大的城市;

       现在,向往如故。

       够到最高枝条上的树果,兴奋异常;

       现在,兴奋如故。

       面对生人,羞赧怯懦;

       现在,羞怯如故。

       一直期待第一场雪,

       现在,期待如故。

 

       当孩童仍是孩童,

       把大树当作敌人,拿木棍当标枪,投向大树。

       现在,它还插在那里,振颤不已。



这首诗选自电影《柏林苍穹下》


电影里,这首《童年之歌》与配乐有机融合,让整部电影充满着儿童般天真纯洁的气息。当孩子还是孩子,当人类只是人类……对于刚刚遭受过战争蹂躏的人类来说,没有比爱和纯真是更值得守护的东西。经历过毁灭的人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想要重生,唯有重拾爱的能力和纯真的本性。而这些,是只有孩童才完全具备并毫无保留的。

 

《柏林苍穹下》的导演文德斯曾将汉德克这首《童年之歌》比作救命稻草。他说拍摄这部电影史时,自己每天都带着这首小诗,诗歌最终出现在片头和结尾,并贯穿了整部电影。

 

你很难想象,这样纯洁的诗篇,来自于被称为“狂人”的彼得·汉德克。汉德克曾说:“我从没比童年时拥有更好的想法,对此我并不觉得羞愧,失去了孩子的力量你就无法度过你的人生。”那他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

 

汉德克1942年生于奥地利,母亲怀着她时,嫁给了继父。继父是德国军人,母亲来自斯洛文尼亚。那时他们的村庄自成一个王国,他的祖父母和舅舅都是斯洛文尼亚人。随后而至的战争影响了他们一家人。

 

那时当地的斯洛文尼亚人被大批送往纳粹集中营,而汉德克居住的地区偶尔也沦为斯洛文尼亚游击队的攻击目标。1943年,汉德克的两个舅舅在战争中阵亡。多年后,还在幼年的汉德克从母亲那里听说了两位舅舅的故事——他们在希特勒入侵斯洛文尼亚时正是当地的游击队员,后来被强行送往苏联战场,为希特勒送了命,这是他们家族的悲剧。

 

战争也让汉德克的家庭分散,母亲曾多次带着汉德克到柏林寻找继父,之后,虽然一家人团聚,但是汉德克的继父没有稳定工作,酗酒、挥霍无度,还会殴打汉德克的母亲。可以说汉德克的童年是在战争的阴影和没有安全感的日子中度过的。但是这样的生活并没有让汉德克感到悲观、绝望。他说也许自己来自另一个星球,他的星球和历史无关。他认为乐观主义者认为历史向着光,人们应该活在当下,把历史变成我们所说的生活,美好而干净。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投票小程序
投票小程序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