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在幼儿园敢说话,会表达,有逻辑的孩子,都是因为老母亲做好了这件事

在幼儿园敢说话,会表达,有逻辑的孩子,都是因为老母亲做好了这件事

孩子上了幼儿园你就会发现,那些敢表达、说话有逻辑的孩子,都有很好的阅读习惯。

当然了,这是对DD

CC现在已然不怎么需要我,我只负责提供她感兴趣的书目,就足矣。

凡尔赛一点说,从她身上也能看得出,我如此执着培养娃的阅读兴趣,是有成效的。

譬如CC现在无聊、郁闷的时候,会选择用看书来缓解;别的同龄人都追着妈妈要手机的时候,她也能沉下心来抱着本书啃。

(出门玩吃饭的间隙都不放过)

单这一点,就不知道让我省了多少心。

现在DD阅读习惯也已经初步养成,有阅读环境在(多提供书、布置阅读角等),有姐姐这个榜样在,他大概率也不会差到哪去。

许多朋友看到,都对我表示羡慕,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我也翻阅了咱们后台的留言,发现,大家对于孩子的阅读,还真是有不少问题。

其中几个比较典型的,譬如:

o   孩子只爱读故事类的绘本,阅读类型有些单一,缺乏科普类;

o   绘本课上老师讲完故事,让孩子复述,有的娃说得头头是道,但我家就支支吾吾一问三不知;

o   孩子已经大班/1年级,能认识一些字,但是不爱自己读,非要缠着父母讲...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问题。

针对阅读类型单一

许多家长对于孩子阅读偏好会有一个认知误区,就是他们只爱读故事性的、有情节的、充满想象力的...

毕竟这种类型更有趣,容易激发阅读兴趣,所以在最开始选书的时候,也会更倾向选择这一类。

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

孩子爱读虚构故事类没错,但非虚构的科普读物,同样对他们充满吸引力。

雏鸟效应大家都知道。

刚出生的小鸟看到个抱枕,都会认为那是它妈妈。

同样的,一个从小接触科普的孩子,他就会觉得知识性的文字也挺有趣的,并不枯燥。

而且,故事类语言和科普类语言是两套系统。

如果孩子没读过科普,或者读的比较少,那他就会像是一张白纸,能很快的吸纳新鲜事物。我们就可以正好趁着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强,抓住机会引导他跨过非虚构阅读的门槛。

当然,比起故事类,科普读物确实没那么好选。有的是不符合孩子认知水平,有的是内容抽象难以理解...这大概也是孩子会觉得“枯燥”“不爱读”的最重要的原因。最近也给DD找到了几套适合小龄孩子的科普读物,就避免了类似的问题。譬如《动物原来这么酷》是一套很适合作为科普启蒙的入门级读物。它颠覆常规科普书对动物的描述套路。用脱口秀式的爆笑讲解,加上漫画般俏皮的手绘图画,让孩子在捧腹大笑的同时,轻松get动物的主要特征和知识。

飞蛾绕着灯飞来飞去,是因为它们把灯当作月亮了!


蜻蜓宝宝用屁股“呼吸”,它们通过“放屁”在水下快速移动!


除了昆虫,还有恐龙、探险主题,非常适合小班、中班的孩子阅读。那像这套《植物的奋斗》:从“植物也很忙,也需要工作、需要努力奋斗”这种新奇的角度出发,来展现他们生长、发育、繁殖...的进程。


书中涉及不少知识和问题,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能让孩子对植物有全新的认知。


这套就
更适合幼小衔接阶段(大班、一二年级)的孩子进行精读。

针对“读完好像没读一样”

前两年新课标里提出了一个要求叫做“整本书阅读”

不仅要读整本的书,还要求孩子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感受,并且能和他人交流。

这个要求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娃虽然好像远了点,但并不妨碍咱们开始奔着这个目标努力。

说得通俗点,其实就是让孩子知道亲子共读的时候咱们讲了点啥,听完后能简单复述或者回答一些跟内容相关的问题。

这其实并不是单纯为了考察孩子有没有记住内容,而是为了锻炼到孩子表达能力、思考能力、与人交流能力的提升过程。

这三个能力在幼儿园阶段也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那针对“说不出来”的孩子,我们可以怎么调整呢?

1、选故事性绘本时要更注重情节性和词汇的丰富性。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理解和认知力都会有所提升。

之前简单的故事绘本中,单一重复的词汇,简单的情节,可能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了。

想要娃的表达能力再提升一个level就要给孩子输入一些“更高级”的词、更丰富的情节,来扩充之前的资源库。

比如这套《好玩好笑的一家人》:

故事设定夸张荒诞,走向往往出乎意料。属于情节丰富类型的故事书。

这本《出生四天的婴儿首相》里,鲍里斯是世界上最最聪明的小宝宝,刚出生就会说话、穿衣服。

生下来一天就去上班了: 

出生第四天,就成了首相。不过,在首相就任的发布会上,鲍里斯却不见了。

最终,人们在毛茸茸的婴儿房里,看到鲍里斯抱着粉红小兔睡着了。

还有这套《颠倒的小蝙蝠》,则是有许多描述性的词语。

“装饰着鲜花的洞口”


“身体特别大,像个游乐场”

 

“阿福抱着肚子,可怜巴巴地说”

 

咱们给孩子讲的时候可以着重去读这些描述性的词,引导孩子去注意他们。

这就是在帮孩子库充他们的词汇库。

孩子接触到的词汇越丰富,体现在表达上才会更流畅、更生动。它们就像盖房子时候的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才能盖得更高更漂亮。

2、通过互动引导有质量的思考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跟孩子互动。比如会根据故事情节进行提问。

但这里需要提醒大家。

尽量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

你还记得这一页有什么动物吗?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故事的主人公最后怎么样了?

为什么他会这样?

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办呢?

引导孩子把绘本中的情节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或者反过来,根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去引发他们对绘本中情节的思考,适当给孩子留白,多听听他们的见解。

任何一套书,都可以针对情节、内容做开放式提问。

不要一上来就“是吧”“对不对”把天聊死,不给孩子思考和表达空间,孩子怎么能跟你互动起来呢?

最近孩找到一套书,非常有意思,是非常适合通过提问锻炼孩子反应、思考、逆向思维的绘本。

就是这套《颠倒的小蝙蝠》。

因为故事里的主人公,说的话都是反的。

“一点也不可爱”,其实是想表达可爱:

 

“不想要长成爸爸的样子”,其实是对爸爸满满的爱:

 

不如来看看下图,问问孩子,正确的动作是怎样的:

 

会让看书的小读者跟着脑筋急转弯哦!

这样不仅锻炼和提升了孩子表达能力,还能让孩子在表达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力。

针对不爱自主阅读

这个问题一般出现在大班或者一、二年级的孩子身上。

正是幼小衔接的阶段,孩子处于自主阅读能力建立的关键期。

有的孩子明明识字了,就是不肯自己读。要么缠着爸爸妈妈读,要么就干脆不读。

很多妈妈为此忍不住指责孩子:“你怎么这么懒!”那可就太冤枉孩子了。其实,会认字并不意味着会读书。

毕竟,单独的字,只要会拼、会认就行,放到文章中的字,那就涉及到结合前后文的理解。

另外,会读书也不代表就一定喜欢读书。人都有惰性,孩子也不例外,比起费眼又费脑的自己读,听家长读,肯定是更轻松,孩子不乐意也很正常。孩子读起来磕磕绊绊、有难度,挫败感很强,我们硬逼着他自己读,他自此恨上阅读,那就得不偿失了。
另外,亲子共读时的温情对孩子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家长突然退出,孩子会有一种患得患失感。

这个阶段,孩子的阅读兴趣是最宝贵的。

1、低门槛的桥梁书能成为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的助力。比如《面包理发店》:它是漫画形式的桥梁书。

故事充满创意与想象,绝对能勾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神奇糖果》,讲述了一系列围绕着魔法点心发生的故事。

情节细腻感人,吸引着孩子往下读。


这两套,都属于图文比例合理,阅读门槛不高的。家长稍稍帮忙一下,孩子就能轻松读起来。

2、我们要逐步退出孩子的阅读,分角色阅读是一个不错的途径。像是这套《神探福尔摩鼠》里,角色比较丰富。有侦探、助手、嫌疑人等等,也有许多推动情节的对话,就很适合这种阅读形式。


一开始家长多读一些,孩子只读故事中某个角色说的话,慢慢地向孩子倾斜。C妈说:

最后,多说两句。

虽然孩子到了一定阶段,需要从亲子共读到自主阅读进阶。

但我想说,一定要珍惜孩子还愿意跟我们共读的时光,别急于把自己摘出来。

跟孩子一起读绘本,让孩子有收获有提升虽然重要,但我更看重的还是绘本很容易成为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

哪怕每天只是十分钟,只是一本书……

它的影响力早已远远超越了阅读本身,而是一种亲子关系的链接和亲密关系的维系。

亲子阅读绝对是一庄稳赚不赔的“买卖”,虽然它不会立竿见影,但如果能坚持十几年,绝对能受益一生!

没坚持的,赶紧做起来吧!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投票小程序
投票小程序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