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教会孩子,什么是真正的高效听课

教会孩子,什么是真正的高效听课

看着孩子工工整整的课堂笔记,您是否也产生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同样的45分钟,有的孩子能抓住老师90%的要点,有的却连30%都留存不住?

我们总以为挺直的腰板、飞舞的笔尖就是高效听课的标配,却不知道那些真正会学习的孩子,早就在课前就把课堂变成了自己的"思维捕猎场"

当普通学生还在拼命追赶老师的语速时,学霸们已经用三个看不见的阶梯,把知识从耳朵里听到的声响,变成了脑海里扎根的参天大树。

01

看上去都是认真听课,差别大了去

 

既然是要高效听课,是否要期望、要求孩子在课堂上全神贯注,留意老师的一言一行?

 

错!高效听课最关键的要素,不在于”——全神贯注地听课,结果也不一定是『高效的』。

 

要教孩子学会高效听课,首先得清楚什么是高效听课。

 

高效听课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1. 听懂课堂内容:老师讲什么,孩子能明白。

2. 内化核心知识:把课堂上的重点变成自己的理解。

3. 融入知识体系:将核心知识和细节连接起来,成为自己知识网络的一部分。

 

第一个,老师讲什么,能听明白能做到这一条,才算迈入高效听课的门槛。这一条上很多孩子就犯了难。听着听着就迷糊了,这个什么意思,那个什么意思?这是理解上有障碍

 

第二个,有些孩子说,我能听懂老师说的,但是让他说说,今天讲了什么重点,他只能讲出来一部分,有些说着说着就卡壳了。就像看了一场电影,除了个别镜头有印象,其他就感觉很好,却说不上来。这是注意力分配不到位

 

第三个,有的孩子听懂了,能够复述今天的要点,这已经是非常好了。但和学霸的层次还差一点。学霸听完课,还能说出,这个定理有一个易错点,那个概念还有一个不清晰的地方,我要去问老师。本质差异在于对知识细节的深挖能力

 

高效听课不是一日之功,我们要帮助孩子,慢慢从入门开始,往更高层次走。


02

第一层:解决理解障碍

 

课内的要素有三个:老师的讲解、内容本身的陌生度、孩子自己的专注度。

 

要解决理解方面的问题,就要充分调整这三个要素。

 

老师方面:我们不能挑选老师,有的老师讲的生动一些,有的老师讲的枯燥一些,有的老师讲的深入浅出,有的老师讲的照本宣科。

 

但至少有一点,所有老师都喜欢会提问的孩子,也愿意回答孩子的问题。

 

孩子只要能积极提问,就能更好解决自己理解上的问题,不管是课上、课后,都要鼓励孩子充分用好老师这一个资源

 

内容方面:内容方面要解决的问题,是整体的陌生感。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给你看一本英文书,有50%的生词和5%的生词,你能领会的书的内容大相径庭。

 

如果孩子进入课堂,发现所有的内容都是陌生的,都要占用他的大脑去思考、理解,那一定是应接不暇。学术上称之为认知超载。很多孩子听不懂,最主要就是这个问题。

解决的方案也简单,小时候多阅读、多见识,很多科学文史之类的知识都当故事看过,在课堂上见到,不仅仅没有陌生感,相反还有乐趣。另外就是做好预习,高质量预习15分钟,就能让听课效率翻倍,不仅仅解决了陌生感,还能让孩子有的放矢,能够进入上一层次的高效听课。后文还会再讲。

专注度方面:既然我们在讨论高效听课,那上课从到尾都不听的孩子,一般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

 

但是,专注力是有限的,很难从头到尾专注,如何有效专注,这就是第二层次的问题了。


03

第二层:解决注意力分配

 

人的注意力是一个有限资源,比如我们的眼睛,每时每刻都有数以亿计信号自动地从视网膜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

 

但是我们只会注意其中极少部分。而且,如果一段时间集中在同一件事情上,很容易疲劳、分神。

 

孩子一天要听8节课甚至更多,现在学校也常常在课间和午间也把孩子关在教室里,订正或者抄写等,孩子疲惫不堪。要让他从每一节课的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全神贯注关注老师,这不现实。

 

注意力不足、易分散,这是人的本性,很难改,但是可以顺应它。方法如下:

 

1. 带着目的听课

你可以想象一下,人类的始祖,在大草原上等待猎物,这个时候他对风吹草动无比敏感,但花花草草、天边的风景就完全不重要了。

 

带着目的听课,是改善孩子听课效能最重要的一步。

 

目的要简单,最好的一个目的就是解惑。比如预习中发现,这个有点不明白,那就以我要在老师的课上找到答案的心态去听课,他就会像猎人一样专注无比。

 

2. 掌握老师风格

绝大多数老师,上课都用一个共同的风格,就是在关键点上,会突然提高音量、多次强调,或是开始提问。孩子自己要敏感,这里老师要讲重点了,也就是现在的流行词:敲黑板

 

孩子这时候要想一想,为什么老师要敲黑板呢?重要在哪里?如果找到了答案,自然也就把握了重点。

 

3. 随时自我总结

要解决听课效率问题,最主要不是听,而是思考如果主要是听,极少思考,那上课就是看电影

 

如果老师讲得好,看电影当然很愉快,但是看完之后留下多少?这就是关键。

一个最简单推动自己思考的方式,就是在老师讲完一个点或者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立即回顾一下课本与笔记,总结一下:今天讲了什么?有什么要点?

比如,今天讲了牛顿第一定律,要点有这三条,分别是......。这不仅仅促进思考,还加深了记忆,一举两得。

如果还要再进一步,那就是第三层次的深入思考阶段了。


04

第三层:进入细节深入挖掘阶段

 

我们很多时候担心,孩子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做过的题目,换一个样子,还是不会;错过的点,换个问法,又错了。

 

举一反三这是最重要的能力,用个学术词来描述,就是有迁移的能力。这里形成的理解,可以迁移到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条件应用。

 

而善于学习的孩子,是从听课开始,磨练他们的举一反三能力。

 

我见过的考985大学的孩子,基本上都有一个习惯,在听课时就思考:这个地方有没有考点?如果要考,有什么陷阱?

 

换句话说,他们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待知识,别人刚刚迈上两节台阶,他们已经走到二楼了。老师再帮他们拔拔高,很快就到顶层。

 

比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普通的孩子:哦,这是个定律,是要记吗?

扎实的孩子:重点:1)受力与否 2)保持运动状态;

高思维的孩子1)一切,就是没有例外;2)物体,是否包含固体、液体、气体等不同形态?3)没有受到力是理想状态,这里老师讲了合力为零是等价的,要补充进去;4)匀速、直线,两者缺一不可,考试很有可能漏一个条件来误导;5)力不是来维持运动的,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肯定会反复考;6)惯性不是力,是固有属性,老师提到了质量,是否有关?7)......

 

可见,高思维的孩子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于整体和细节都非常注意,思考细节对于整体的意义;二是思维具有批判性和发散性,所谓批判性是从不老师说啥是啥,而是为什么是、怎么是;发散性,会从概念的部分出发,联想相关的要点。

 

完成这两部分的思考,知识在他们头脑里面既不是散装的、也不是简单的树状的,而是一个大网,把所有的细节一网打尽,也和生活经验、过去学到的知识全部联系起来。

 

要有这样的思维能力必须要有极强的反思能力,日常考试结束,要善于琢磨,这些定理、定律,是怎么考的,老师如何挖的坑,又如何埋藏的线索。

 

关于这个能力的培养,请关注本公众号,我们会在后期继续谈家庭培养的方法框架。

 

真正的课堂革命往往始于这些细微的认知升级,就像春笋破土前要在黑暗里默默积蓄十节竹鞭。

 

当我们不再苛求孩子全程紧绷如弓弦,而是教会他们在关键节点精准发力时,那些被精心标注的课本终将成为他们攀登学业高峰的岩钉,每一处思考的凿痕,都会在未来某个考场转角,化作稳稳接住他们的着力点。

 

教会孩子,真正高效的听讲,让他们越来越游刃有余,拾级而上,直至顶峰!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投票小程序
投票小程序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