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最佳起始年龄段应该从什么时候呢?在幼儿园阶段,重点在于培育孩子们的基础生活技能、自理能力以及全面的学习能力,旨在为幼小过渡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阶段也极其重视服务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活动的参与。初中阶段,部分学校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甚至提倡学生应在家中掌握烹饪技能及劳动课程。
陈鹤琴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去想。”
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劳动教育的理念:
一、劳动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是好动的。儿童喜欢做事,这是儿童的天性。劳动就是做事的过程,让儿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符合儿童的天性,也是重要的教育方式。
儿童的做:游戏、实验、探索、劳动等。
陈鹤琴《家庭教育》中提出: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愚昧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游戏只是瞎折腾,比如撕卫生纸、玩胶带、摆弄沙发垫子等。
然而,游戏实际上是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隐性学习方式,需要我们静待花开。
儿童自己能做的事情,应当让他们自己去做。
我家老二就是这样,简单的刀具和剪刀她可以随意使用。有一次,她帮我削土豆丝,不小心把手指弄破了,但她并没有大声哭闹。还有一次,她学会了制作泡泡,一放学就扎进厨房,自己动手研究制作。虽然没成功,但她至少体验了整个过程。
二、动作能力和习惯是劳动的现实基础
儿童的劳动是建立在一定的能力基础之上的。在幼儿园,自我服务、简单为他人服务的劳动和手工劳动,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及五大领域相符性。
幼儿的自主签到、自主取餐、自主游戏、小小值日生及自我服务等多个方面,都涉及出动作和习惯是劳动教育的小切口。
陈鹤琴认为代替儿童做事,有以下弊端:
1.剥夺小孩子肌肉发展的机会
2.养成小孩子惰性性质—错过关键期
3.养成小孩子不识世务,不知劳苦的性质。—习惯的引导
他认为儿童自己做事有以下好处:
1.可以发展他的肌肉
2.可以养成他勤俭的性质
3.可以使小孩子知道做事的不易和世务的艰难
4.可以养成独立的精神
做事不只是为了做, 而是可以成就儿童多方面的发展,比如养成劳动的习惯。
三、劳动就是现实生活
陈鹤琴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强调充分发挥现实生活的的教育价值。
大家是否注意到,市场上那些最先变得紧俏的玩具货源,大多源自南方地区,相比之下,北方的原创玩具发源地却显得寥寥无几,这是为何呢?
那些玩具的设计者们,是否从小就浸润在劳动教育的氛围中,他们的生活灵感与谋生手段皆源自于日常劳作,并在这一过程中既接受教育又维持生计呢?
四、劳动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劳动已经成为幼儿园及家庭的重要活动及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请问在当今社会,家庭是否倾向于为孩子构建一个“劳动的环境”?有些来自农村的家庭,他们迫切希望通过知识来改写孩子的未来,以至于可能会忽视“劳动的环境”存在。他们可能误以为,优异的成绩就是一切。
然而,孩子终究要步入社会,学会自主生活,掌握劳动技能。
请相信,劳动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课,是书本知识无法替代的,比如清洗自己的袜子、烹饪、整理床铺等。
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完成任务本身,更在于培养孩子面对劳动时的坦然态度、良好习惯及实际能力。
五、劳动形成关键的品性
劳动教育是综合学习,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品性及做人(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还要做国际人)的功能。
1.在劳动中学会做人—立德树人,好功夫用在日常生活
2.养成基本的习惯—这就是学前教育的使命
3.劳动形成基本的服务精神—向上而生
必须培养儿童一种服务精神,引导儿童帮助别人,了解大我的意义,从小我出发,站在高山上,有阳明先生致良知的境界及互惠互利的社会需求。
儿童的劳动,并非单纯的体力付出,其核心在于劳动实践中,指导孩子学会行事与为人。
在此过程中,孩子与环境、他人的互动关系如何,能否汲取新的经验,培养出新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这才是关键所在。
当今时代的孩子们常常表现出过敏体质,这是否意味着他们与劳动教育的直接体验和实践活动有所疏离呢?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需要耐心等待,静心教养,静待花开”。而劳动教育就是教育孩子的最佳的入口。
劳动教育实则是一项技能的学习,它要求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选择恰当的工具,并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来掌握,其核心在于“做”。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