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走向生活的幼儿劳动教育——耕食文化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

走向生活的幼儿劳动教育——耕食文化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

摘 要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家长引领孩子或孩子自主深入田间地头参与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孩子对食物来源和劳动价值的认知日益模糊。从劳动工具的亲身体验、粮食加工的游戏化设计、种植过程的实践感受、烹饪的食材选择与制作等方面,探讨了耕食文化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策略,旨在引领幼儿亲身体验劳动,感受劳动的快乐,培养他们尊重劳动、珍惜食物的良好品质,为幼儿园的劳动教育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耕食文化;幼儿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帝王本纪》中记载,炎帝“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民以食为天,有耕方有食,耕食文化源自古代农耕文明,包括土地耕作、食物获取、加工烹饪等多种活动,倡导尊重自然、尊重劳动、珍惜食物的生活态度。耕食文化不仅散发着耀眼的历史光辉,而且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2020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基于耕食文化背景,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全力开发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既是幼儿园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主题网络的需要,也是引领幼儿园教师挖掘园内(或社区)劳动教育素材的有效措施;既是培养阳光、自然、健康、全面发展的幼儿的有效手段,也是传承农耕精神,弘扬东方耕食文化的有力践行[1]。

一、耕食文化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耕食文化

耕食文化既有农耕文化“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生活智慧,也有饮食文化“食精、味美、情至、礼重”的丰富内涵。在开发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时,教师可以将本地的农业生产、生活需要、民歌风俗、祭祀活动和文化教育等农耕文化融入其中,也可以将家乡的食材开发、烹饪技巧、食品消费、餐饮服务等食文化渗入劳动教育课程。在参与家乡的农耕活动的过程中,在制作或品尝家乡的美食时,幼儿能够深刻地体会农耕的艰辛和乐趣,也能够愉悦地感知饮食文化的情趣和魅力,从而增强对传统耕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身体力行地推动耕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有助于引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得益于耕食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幼儿参与种植、施肥、浇水、除草等农耕活动的机会大幅增加,他们沐浴明媚阳光、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也大大增多。在大自然中,幼儿能够感知劳动带来的神奇和美丽,进而增进对劳动的理解和热爱;你说我做、我栽你浇的合作劳动场景,能够使幼儿的体力和耐力得到锻炼,也能使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劳动合作意识得到培养。同时,对所种植物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的等待、观察和期待,也有助于培养幼儿劳动的自信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2]。

(三)有助于促进家园共育

在耕食文化背景下,幼儿的劳动教育不再仅仅是技能的培训和体能的锻炼,更是生命的教育和一种文化的传承,这与家庭劳动教育的目的是相契合的。因此,在幼儿园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家长根据社区的劳动教育资源谋共享策略,让家长根据幼儿园的劳动教育情况提反馈意见,不仅能为幼儿园提供资源和技术的支持,还能助力提升家长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认识;不仅有助于耕食文化在幼儿家庭生活中的渗透,还能助推家园形成育人合力,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3]。

二、耕食文化背景下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内容不明确

在耕食文化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应涵盖饲养、种植、食品加工和消费、民歌风俗、祭祀活动等多个方面。但是,目前幼儿园使用的教材内容主要涉及科学、社会、语言、艺术和健康等五个领域,没有专门的幼儿劳动教育教学用书,也没有结合园情和幼儿的劳动教育需求确定明确的劳动教育内容,更没有对班级的劳动教育开展进行专题的培训和辅导,从而使劳动教育开展比较盲目,不成系统,没有形成特色。

(二)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单一

由于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也没有比较全面的劳动教育教材,幼儿园的劳动教育缺乏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有效的指导策略。幼儿园大型劳动教育的开展,大多局限于种植区的春季种植和养殖区的卫生打扫。各班的劳动教育主要表现为春季在花园内种花,夏季打扫幼儿园养殖区的卫生,秋季捡拾园内的落叶,冬季清扫园内的积雪等。这种片面的劳动教育,不仅限制了幼儿的劳动体验,也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三)教师劳动教育素养不足

当前大多数幼儿园教师虽然对“耕食文化”有所了解、有所体验,但对“耕食文化”的内涵、内容没有深入研究,对“耕食文化”渗入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更是知之甚少。这就导致幼儿园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时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措施,多以培育幼儿劳动技能为主,没有关注到幼儿的劳动情感和劳动创造精神。传统的劳动教育策略,难以满足新时代幼儿的劳动需求和期望[4]。

(四)幼儿评价体系不够全面

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引领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幼儿园对幼儿的评价,主要是从健康状况、出勤、生活习惯、探索意识、艺术表现等方面来进行,对于幼儿的劳动素养评价很少提及。从某种程度来说,幼儿园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使园内的劳动教育开展依旧流于形式。

三、耕食文化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安全是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首要条件。在开发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时,劳动环境必须宽敞且无有毒有害物质;劳动工具要质量可靠、不易损坏;劳动过程中,幼儿要在教师的视线内,确保幼儿在劳动过程中身体不受伤害。同时,教师还应制定完善的安全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二)适宜性原则

教师开发的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既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相适宜,以免幼儿因无法完成劳动任务而感到沮丧,在心理上产生挫败感;又要结合耕食文化,选择趣味性且有教育意义的劳动内容,让幼儿在全身心投入中体会劳动的快乐、意义、价值,感知耕食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

(三)实践性原则

幼儿的劳动教育重在操作体验。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应强调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农作物种植、果蔬采摘、食品加工与消费等活动中学习劳动工具的使用,观察植物的生长,体验食品的制作与管理,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造力和责任感[5]。

(四)因地制宜原则

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要以当地的耕食文化为依托,利用自然资源(如植物、水源、土地等)为幼儿的劳动教育提供场所和材料,利用社会资源(如食品加工企业、手工艺人和农业合作社等)为幼儿提供实践机会和专业指导,让幼儿感知劳动的本质。

(五)创新性原则

在开发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时,教师不仅要传承和弘扬耕食文化的精髓,还要结合现代劳动理念和方法,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创新设计,以适应新时代幼儿对劳动教育的需求。

四、耕食文化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路径

(一)一锄一铲,亲身下田——劳动工具体验激发劳动兴趣

劳动工具不只是劳动的介质,更承载着一种文化。教师要关注劳动工具的使用,并将其作为幼儿劳动教育的起点。一是结合当地的农耕传统、节气、习俗等安排劳动教育活动,引领幼儿认识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劳动工具[6]。譬如,在春天引领幼儿开辟菜园或小农田时,可以将锄头、铁锹、铲子、土筐、耙子、扁担等劳动工具拿到劳动现场,一边引领幼儿认识这些农具,并让他们说出这些农具的名称,一边让幼儿通过握锄把、掂耙子、拿铁锹、抬土筐、挑扁担来挑选更适合自己体能的农具。又如,在夏天引领幼儿给菜园浇水时,可以让幼儿认识马勺、水泵、水桶、水管等传统的浇水工具,还可以为幼儿展示喷水壶(无压力喷壶 → 手压喷水壶 → 机械压力喷水壶)和专用灌溉浇水设备,让幼儿既体会到劳动工具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又了解到浇水设备的发展变化,认识到人们的生产工具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先辈们和科学家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得来的,进而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二是引领幼儿正确使用劳动工具。在劳动场地,教师要向幼儿讲解所拿劳动工具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安全地使用。譬如,在讲解铁铲的使用时,教师要让幼儿掌握“捂住木柄”“用力往土中插铁铲”“脚用力踩铁铲”“木柄往下按”等关键动作;也要提醒幼儿在使用铁铲时要小心触碰到硬物,行走时要“竖拿”,防止对其他人造成伤害。总之,通过引领幼儿认知并使用劳动工具,教师能够助力幼儿了解农耕文化的产生、发展及深远影响。

(二)小手搓米,粒粒皆辛——“粮食加工”游戏培养劳动意识

基于耕食文化背景,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教师可将粮食加工过程设计成富有趣味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粮食加工”游戏中体验食物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变化,体会粮食的珍贵和劳动的艰辛,从而能够珍惜劳动成果,萌生劳动意识。①游戏准备(师幼共同完成)。将班级活动区布置成一个“粮食加工厂”,贴上相关的图片,摆放上幼儿从家中带来的无毒无害的大米或小米、搓米板、小碗和勺子等。②游戏活动。第一步:课件展示米的来源、生长过程和加工方法,激发幼儿加工粮食的兴趣。第二步:教师示范搓米的正确方法,并说明注意事项。第三步:幼儿搓米,教师巡回指导,做好鼓励和个别示范。第四步:幼儿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分享搓米的体验和感受。教师要启发引导幼儿讲一讲搓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第五步:师幼共同总结搓米的过程,说明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③活动延伸。让幼儿将搓好的米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煮米粥或米饭,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植体验课程培养成就感

在耕食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要根据自己的种植条件来开发和设计蔬菜和花卉的种植体验课程。首先,选择幼儿能在短时间内看到劳动成果的农作物。蔬菜的种植推荐生长周期短的黄瓜、西红柿、香菜、韭菜、葱等;花卉的种植推荐发芽速度快的牵牛花、波斯菊、碗莲等。其次,创设农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如蔬果种植区搭建遮阳棚等。再次,引领幼儿参与种植全过程,让幼儿亲身体验劳动的智慧和艰辛。种植全过程包括种植土地的平整、种子的选择、播种、除草、修剪、日常管理、收获等环节。最后,展示成果,增强幼儿劳动的成就感。引领幼儿采摘、收获后再展示,让幼儿分享参与劳动后收获的快乐。在整个种植活动中,幼儿全程参与,观察体验,收获分享,不仅学习了劳动技能,更在劳动中培养了耐心,增强了责任感和自豪感。

(四)灶头炊烟,香飘满园——烹饪实践传递劳动温度

在耕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烹饪实践不仅是生活技能的磨砺,更是文化传承与劳动教育的生动体现。在开发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时,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野炊式烹饪实践活动。(此活动须邀请家委会成员或有空闲的家长全程参与,且根据分组情况确定参与活动的家长人数,每小组至少有 1 名家长参与为宜。)教师先制定野炊活动方案,并与幼儿一起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活动方案包括主题与目标、地点、时间、食材和工具的准备、安全预案等内容,确保野炊活动顺利进行。开展野炊活动时,教师或家长要从食材的处理、烹饪的方法、工具的使用、烹饪的技巧等方面来指导幼儿,让幼儿体验烹饪的乐趣。烹饪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要引领幼儿做好场地的清理和感受的分享。野炊式烹饪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能够培育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也能助力幼儿认知和理解耕食文化。

结语

综上所述,耕食文化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将幼儿的劳动教育从单纯的劳动上升到了耕食文化传承和劳动精神培养的高度。幼儿教师需要深化研究耕食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不断探索更加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操作方便且内涵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以进一步提升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董新飞,张波,卢小宝 . 中小学农耕教育区域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以河南省济源市为例[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7):44-47.

2]俞思佳 . 耕读文化与乡村幼儿园课程融合实践研究[J. 当代教研论丛,202394):75-78.

3]方俭宏 . 依托农耕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投票小程序
投票小程序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