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公园喷水池旁玩的一个小女孩,趴在喷水池边,伸手去够水池里的落叶,被奶奶看见了,大声呵斥“你看看你把衣服弄的,又脏了,再去玩揍你!别玩了!”女孩四五岁样子,悻悻的被拉走了,玩树叶的快乐被打断了……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家庭中太常见了我们这一代父母,绝大多数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却常常在"如何表达爱"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栽跟头
为什么我们不会好好说话?
01代际传递的沟通模式
受上一辈父母的影响,人们总把"刀子嘴豆腐心"视作一种比较好的表达方式觉得对孩子不能太温柔,要树立权威,严厉是为他好这种思维模式不改变,沟通模式就像基因一样代代相传
02焦虑的转嫁
它源自一个经典故事:
一位公司高管早上被老板训斥,心情糟糕,回家对妻子发火;妻子莫名其妙被凶,转而骂了孩子;孩子委屈无处发泄,一脚踢向了家里的猫……
而在家庭中,孩子往往就是那只"猫"
父母把工作中的压力和焦虑,自己无力解决,就发泄给了家里的“弱势群体”
其实控制不住脾气,只因为你发火成本低
你会经常在老板面前控制不住脾气,不会好好说话,随意发火吗?
03情感教育缺失
从小长大的环境,没有上过“如何好好说话、正确表达”的课
上一辈父母,教育水平都是靠“本能”来支撑,有点粗糙,子女的语言模式也随着家庭环境而形成
如果要学会“好好说话”,这个转变,就要靠自己补上了
改变从今天开始
1,按下暂停键
情绪上来时,积极按下心中的暂停键,哪怕只是深呼吸10秒,也能避免情绪暴发
只要能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火山要爆发这一点,就是巨大的成功了
看见即疗愈,我们往往能看到孩子的问题,看不见这个残缺的自己
问自己:“我真的有必要生气吗?”“我为什么会生气呢,我在恐惧什么?”
2,学习新脚本
不用反问语气表达,这样的口气背后是对孩子的指责与否定
“我跟你说多少遍了?”,“你找的东西就在你眼前,你看不见?”
学会“正向表达”,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不是不要怎么做
让孩子在接纳和理解中成长,建立健康的自我价值感
“妈妈再多说一遍,希望你这次记住”
“你找的东西就在桌子上,你再找一遍看看在吗”
3,找到情绪出
1,把愤怒写下来,然后撕掉,写的过程,情绪就会随之化解了
2,离开现场,有时候不处理,也是一种处理方法
3,运动,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平和下来
4,寻找伙伴支持
自己管不住自己,就寻求家人的帮助,可以是伴侣,或者孩子
制定家庭情绪管理计划:
1,“如果你看我快生气了,可以用抱抱妈妈作为暗号,提醒我一下好吗“
2,“我们一起挑战3天时间不发脾气,看谁挑战成功,有惩罚和奖励”
3, 每天晚上睡前,让孩子给妈妈当天的“语言表达”打个分
4,反思并复盘当日“不好好说话”的时刻和原因,及时道歉,降低伤害
由于镜像神经元的作用,如果父母装着恐惧,孩子就学会了紧张和焦虑,如果你装着平静,孩子就会从容
写在最后:
觉察自己的情绪,是通往心灵自由的必经之路,也是教育的生死线
想得到,先给予,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稳定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
那就先努力当个会好好说话的父母吧,所有的改变都是量变到质变的积累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