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最好的课程,只有最适合的课程。这就好比没有最好的衣服,只有最适合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穿的衣服。
对于课程是否适合,至少有两个评定标准:其一是社会;其二是儿童。
用第一个标准衡量,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能适用于不同社会文化中不同儿童的最好课程;而各种不同的课程则能分别适合不同社会文化中的不同儿童。
例如,上世纪 90 年代以前,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注重按 “教育纲要” 规定的具体内容统一教学,注重教科书的编写和使用,注重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也注重按统一标准评价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这样的幼儿园课程是与那个年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相适配的,就好比那个时代的人们都习惯于穿着相同颜色和款式的衣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观念也随之转变,这种变化必然对幼儿园课程提出改革要求,使其打破标准化和统一性,逐渐走向多元和自主。这就如同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开始以自由、自主的方式选择衣物,穿着与时代和时令相称的服装。
用第二个标准衡量,同样可以得出结论:世界上不存在一种能适用于不同个性儿童的最好课程;而各种不同的课程能分别适合不同个性的儿童。
幼儿园课程走向多元和自主,不仅是为了适应社会,更是为了更好地契合儿童需求,这就像人们自主选择衣服时,既要与时代和时令相称,也要与自身个性匹配。因此,幼儿园课程必然会注重每个幼儿的发展及适合其个性的教育活动,注重教师对不同儿童实施差异化教育。
01
问题的提出:
由谁来设计和编制课程?
当幼儿园课程按 “教育纲要” 规定的具体内容统一编制时,课程和教材编写专家无疑是课程的设计者和编制者。
课程改革后,尤其是当幼儿园课程走向多元和自主,人们容易产生这样的误解:课程的设计者和编制者应该是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
课程是关于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的系统,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中介和桥梁。教育实践常以课程为轴心展开,教育改革也常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课程作为教育中最重要、最繁难且最易被误解的问题之一,并非轻易就能设计和编制。
一套优质的幼儿园课程,既要具备理论理性,又要具有实践可操作性,通常需要课程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设计编制。这就像衣服并非人人都会设计制作,服装设计者需具备专业的设计思想和修养,制作者需掌握基本的裁缝技能。
设计制作改革开放前那种统一款式的衣服尚且不易,设计制作改革开放后契合时尚与个性的服装则更具难度。同理,设计编制标准化、高结构化的幼儿园课程已非易事,设计编制个性化、低结构化的课程则更为繁难。
设计编制课程与实施课程是两回事,就像设计制作衣服与穿着衣服分属不同范畴。每个人每天都要穿衣服,但要求他们自己设计制作并不合理,因为多数人并不具备这项技能。
同样,每个幼儿园教师每天都要实施课程,他们主要是课程的实施者而非设计者和编制者,要求教师自行设计编制课程也不合理,因为绝大多数教师并不擅长此事。
虽然很多教师会选择适合自身和幼儿的课程与教材,部分教师也会设计编写一些教育活动,但总体而言,他们更愿意大量参考、借鉴和利用社会已有的各类教育资源,而非仅使用自己的 “原创” 内容。这样做既高效省力,效果也未必逊色于原创。
幼儿园教师并非课程专家,让他们承担编制课程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设计制作教具课件,甚至要求创编 “与众不同的园本课程”,对多数教师而言是角色错位,属于勉为其难。当然,对于那些经验丰富且具备一定理论功底的教师,则另当别论,这就像极少数非专业服装设计师和裁缝的人,也可能设计制作出好衣服。
幼儿园教师若能选择由课程专家设计编制的优质课程和教师参考用书,结合实践研究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灵活运用参考用书及其他教育资料,使课程和教育活动最大程度适配教育对象(这一过程被称为课程园本化),就已非常不易。
02
幼儿园课程:
理论不等于实践
“应然” 并非 “实然”。谈及课程,常会涉及课程模式。不少专家或幼儿园努力创造并极力推广自己的课程模式,这就如同服装行业中,设计大师为将设计思想转化为流行样式,会设计 “模式化” 服装让模特在 T 型台展示,使人们通过服装模式感知设计师的时尚与个性理念。但这些展示服装往往不适合日常穿着。
同理,一种课程若被模式化,虽能清晰说明某种(或某些)理念如何通过目标、内容、评价及管理等转化为教育实践,但其主要功用是展示和说明问题,而非供大众广泛推广应用。一般来说,模式化的课程其实用性会降低。
“应然” 并非 “实然”,过分追求理论的 “先进性”,反而可能导致幼儿园实践的 “不可操作性”。优质理论有其严密逻辑和体系,它在特定条件下产生,仅能解释和指导特定现象与事件。
相反,幼儿教育实践应着眼于最优化解决问题,注重 “行得通”,而非过度纠结是否符合所谓 “正确” 的理论。当然,提升理论修养能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助力理论研究与探索性地解决问题。但过度 “迷信” 理论,会降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使人无所适从。
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为设计编制 “园本课程”,找来不少所谓 “先进” 理论作为支撑,似乎课程只要贴上 “皮亚杰”“多元智能”“主题网络” 等时髦标签,质量就能提升。事实上,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且不论这些 “园本课程” 能否准确演绎理论,即便能完美演绎,通常也未必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会选择和生成课程及教育活动是一种本领”
这就像得体着装需要学会选择,必要时还要改造,这是穿衣的本领。同理,理想地实施幼儿园课程,园长和教师要学会选择,必要时通过改造、生成等方式让课程更适配,这是课程实施的本领。
如今,社会上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十分丰富,这既是优势也是挑战:优势在于给园长和教师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挑战在于难免 “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一套优质的幼儿园课程,是课程专家与经验教师合作千锤百炼的成果,而非心血来潮的拼凑,就像有品位的服装是设计师精心设计、制作者匠心打造的结晶。
“会选择和生成课程及教育活动是一种本领”
意味着善于分辨优劣并非易事。如今似乎谁都能设计编制幼儿园课程和教材,导致依靠 “剪刀加糨糊” 编造的课程教材甚至多于优质作品,再加上商家的精心包装、铺天盖地的广告炒作及不正当行销手段,人们很难分清优劣,这就像服装市场上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的衣服远多于正品,鉴别好坏并不容易。
“会选择和生成课程及教育活动是一种本领”
还意味着 “会选择” 表明园长和教师对课程及教育活动已有一定深度的理解;“会生成” 表明他们对现有课程活动的适配性有质疑,并希望修正改造。
作为课程实施者,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应学会选择运用社会上已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通过政府有关部门严格审查的教育材料,这或许比自己耗费大量精力设计编制课程教材更重要。就像想要着装得体的人,学会在琳琅满目的市场中不被广告左右,鉴别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有品位服装,学会在不同场合穿着适宜的衣服,这种本领可能比自己动手制作衣服更有意义。
选择和生成课程及教育活动的依据是国家和地方的纲要与课程指南。一般而言,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应致力于创造性地运用由课程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制的材料,通过课程园本化过程,使课程和教育活动最大程度适配教育对象。这样,他们才能有时间和精力与幼儿快乐相处。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