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备课才有效
老师的教学常规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备课。备课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和制定好教学预案,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准确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可是认真做好备课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和专业能力。
因此,很多时候老师确实因时间的原因,不能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无形之中就把备课异化为写教案,甚至是抄写教案,这样做起到什么效果呢?不言而喻。与其机械地抄写教案,还不如让老师在课前把教材认真解读一次来得实在。既然要重新备课,就要有效地备一次课。
那么怎样备课才有效呢?
备课老师通过深度解读课程标准,将宏观教育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行为目标,运用认知心理学原理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构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网络,基于学情数据分析,预判认知障碍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流程及可能遇到问题与应对策略。备课工作做得认真细致,能使教师有效教学时间提升37%,课堂干扰事件减少52%,为差异化教学提供支撑,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在备课已超越传统教案书写,演变为融合教学设计、认知科学、数据决策的综合性专业实践。其本质是教师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认知活动的创造性过程,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熵值与学生深度学习效能。写教案只是将备课的结果显性化,是适合学生、教材和教师因素的最佳方案。而备课工作的最重要环节就是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师自己,才能使课堂教学目标紧扣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把握精准,教学方法、方式、手段更能贴近学生、教师,为课堂教学的引导巧妙、精彩生成、实现教学的艺术化,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备学生
首先是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具体方法有三:一是教师通过查阅以往成绩和学习记录。如,通过分析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单元测试成绩,可以发现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掌握较好,如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而在哪些知识点上存在薄弱环节,如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这能帮助教师在备课时确定新知识的起点,对于基础薄弱的部分可以适当补充复习内容。二是查看学生的学籍管理卡,了解学生在之前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进步情况。三是是进行课前测试。在开始新单元或新课程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测试题来评估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预备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师精准地确定教学的起始点。
其次是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采取方法有三种:一是制作学习兴趣问卷,内容可以包括学生对不同学科主题的喜好程度、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实验、讨论、听讲等)。二是师生谈话中了解学习动机方面,可询问学生学习是为了什么,是出于对知识的好奇、为了取得好成绩,还是为了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等。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如对于以取得好成绩为动机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有竞争性的学习任务。三是在日常课堂上观察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和活动的反应。如果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积极参与、情绪高涨,说明他们对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感兴趣。课后与学生交流也是很好的方法,可以和学生聊聊他们喜欢的学科内容、课外活动等,间接了解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点和内在动机。
还有是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一是学习能力差异,识别班级中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一些学生可能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方面比较强,在学习数学和物理等学科时能够快速理解复杂的概念;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擅长形象思维,在语文、美术等学科上表现更好。针对这种情况,在备课时可以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二是学习风格差异,了解学生的视觉型、听觉型或动觉型学习风格。对于视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在备课时多准备一些图表、图片、视频等视觉材料,比如在历史课上展示历史事件的场景图片、历史文物的图片等。对于听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可以多利用讲解、音频资料等方式。
最后是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一是调查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预习和复习习惯等。有些学生有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在课堂上更积极地参与讨论;而有些学生可能课后很少复习,导致知识遗忘较快。在备课时,对于预习习惯好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更具挑战性的课堂问题;对于不善于复习的学生,可以在课后提供一些复习提纲或复习方法的指导。二是了解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自信心等。对于学习态度积极、自信心强的学生,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拓展性的内容,鼓励他们深入探究;而对于学习态度消极、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则需要在备课时考虑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设置一些容易成功的任务,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二.备教材
首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要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各学科在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要求等。便于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明确教学的方向和重点,知道该让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具备哪些能力与素养。
其次介通读教材内容。一是了解教材结构。先从整体上浏览整本教材,梳理出教材的章节安排、单元划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知识体系。明确教材所涵盖的知识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分析教材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教学的重难点部分。二是分析教材特点,其分析途径有三种:先看教材内容呈现方式,观察教材是通过文字描述、图表结合、案例引入还是其他形式来呈现知识的。例如,地理教材常采用地图、图表配合文字说明的方式,来展示地理现象和规律,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图表来辅助教学。再教材的语言风格来分析,仔细体会教材的语言风格是简洁严谨的、生动形象的还是通俗易懂的等。备课时要根据不同语言风格特点来设计适合的教学语言和方法。也可以从编排意图分析,揣摩教材编写者编排内容的意图,理解其蕴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启示,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按照这样的编排思路去规划教学进度和深度。
最后是整合教材资源。一是仔细研究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它们不仅是对知识点的巩固练习,还能为教学提供思路和参考。比如,课后习题中出现的拓展性问题可以启发教师设计一些课外延伸活动;基础性练习题则能帮助教师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调整教学节奏。插图和图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图表等资源,这些视觉元素往往能更直观地展示知识要点、现象过程等。二是充分运用阅读材料。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视野。像语文教材中的课外阅读推荐,教师可以将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三是结合学生情况处理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简化讲解,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要进行适当拓展或分解。四是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相联系,让教学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
三.备教师
在备课过程中,备教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优势,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学能力,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分析自身优势。先从知识储备方面,深入挖掘自己在学科知识方面的优势领域,比如对某一知识点有深入研究或独特见解,能在讲解时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深入的分析。明确自己擅长的教学技能,如讲解、演示、引导讨论等。如果教师擅长讲解,就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知识简单化;若擅长引导讨论,则可多设计课堂互动环节,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其次是了解教学风格。如果你的教学风格严谨,注重知识点的准确性和系统性,那么在备课时应确保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对每个知识点都要进行详细准确的阐述,适合基础理论课程。如果你的教学风格活泼的教师,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调动课堂气氛。在备课时可设计更多互动游戏、小组竞赛等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适合技能型课程。如果你非常注重尊重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决策。在备课时要多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环节,给学生更多表达机会,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还要勤于总结。回顾以往教学中成功的案例,分析其原因,如教学方法、课堂组织方式等,那么在今后备课时可考虑在相似内容或班级中运用该方法。对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找出问题所在并改进。若以往在课堂时间把控上出现问题,导致教学任务未完成,那么在备课时就要更加注重时间规划,合理分配每个环节的时间。
在备课的过程中,在备好学生、教材和教师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学习与借鉴,一有利于课堂预案能达到最优化,二有利于教师通过备课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学习与借鉴的途径有:一是与同备课教师或同科教师进行交流,分享备课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例如,共同探讨某一知识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互相借鉴教学案例和练习题,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二是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发挥团队优势,共同研究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在集体备课中,可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完善自己的备课思路,同时也能学习到不同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三是利于AI技术和教育资源平台,掌握更多的信息,拓展教学视野,提升认知水平和课堂整体把控能力。
做好备课工作,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必须要有一种永不知足、永不懈怠的精神。教师在不断挑战自我中,成就学生,超越自我,实现自我。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