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甜”的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会有很多关于“糖”的故事,我和孩子们也之间也有。
第一颗糖:
生:“呜呜呜呜呜呜……”
我:“小朋友为什么哭呀?”
生:“呜呜呜,我想妈妈”
我:“可不可以把我当妈妈抱一抱?如果不哭,奖励一颗糖。”孩子拿到糖后不哭了。
第二颗糖:
生A:“我看看你的包里有什么东西?”
我:“有笔有本,有还有糖,来,给你一颗。”
生B:“我也要!”
生C:“我也要!”
生D:“我也要!”
第三颗糖:
生A:”老师你有糖吗?我想吃糖。”
我:“说说你有什么进步,我再给你一颗糖。”
生B:“我上课认真听讲,我也想吃糖。”
生C:“我帮老师拿东西,我也想吃糖。”
生D:“我陪同桌去医务室,我也想吃糖。”
我:“来,每人一颗。”面前排起了长队。
第四颗糖:
我:“给你一颗糖,我看到你捡起地上的垃圾。”
我:“给你一颗糖,我看到你把收餐台的碗筷收拾的很整齐。”
我:“给你一颗糖,我看到了你……”
第五颗糖:
生A:“奶奶,给你吃饼干。”
我:“谢谢!那我送你一颗糖。”
生A:“谢谢,是新疆的糖呀!”
生B:“奶奶,我给你一块薯片儿。”
我:“谢谢谢谢!我给你一颗话梅糖。”
生C:“谢谢奶奶,我喜欢话梅糖。”
生D:“奶奶,我给你根鸡肉肠换你的话梅糖。”
我:“换、换!”
生E:“奶奶,我用牛奶换你的鸡肉肠。”
我:“好呀,换、换!”
众学生:“我想换,我也想换,我也来换。”
糖果只是一种载体,任何一个可以给孩子带来心灵满足的小物件都是他们心中的“糖”。
它可以用作安抚,即时肯定具体进步和良好行为,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是非对错”参照系,并学会观察、评价自己,形成积极自我认知,建立自信,萌发内在驱动力。
也可以在主动分享与交换中,体验“拥有”的快乐,更感受“给予”和“互动”的乐趣。
开始模糊理解不同的“价值”,懂得交换需双方乐意、分享能带来更多快乐。
最朴素的经济学启蒙与人际交往智慧的萌芽中,学会表达需求、协商与合作。
“玩”中习得的经验,对他们未来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复杂问题岂不是意义深远。
从得到一颗糖,到成为一个懂得自我认知、能进行合理价值判断、善于人际交往的,真正健康、完整的人,经历和体验是“甜”的。
教育是“甜”的。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