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假在幼儿园落地的难题
近日,“痛经假” 话题热度飙升,强势登上热搜榜单。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 20 个省市,像北京、上海、广东等,已在地方性规定中明确赋予女性劳动者这一权益,其休息时长通常在 1 - 2 天,最长为 3 天。数据表明,当下已有 20 个省市推行 “痛经假” 政策。
各地政策差异主要集中在适用工种范围以及是否需要医疗证明这两个关键方面。例如,上海、广东等 5 个省份,“痛经假” 仅面向特定工种的女性;而在面向全体女性的 15 个省份里,有 11 个省份要求提供医疗机构开具的证明。
在幼儿园领域,女性教职工占比超过90%。经期不适如同隐匿的 “杀手”,悄然影响着这支队伍的健康与工作稳定性。
她们每日需长时间连续站立、弯腰,从事抱孩子、组织户外活动等工作,日均步数或超过1万步。临床研究显示,重体力负荷会使痛经发生率提高 30%-50%。加之经期前后激素变化,致使情绪敏感度增强,而幼师又需持续投入高强度的情绪劳动,诸如安抚、引导、表演与沟通等,极易产生 “情绪透支”。
一旦教师身体突发不适,儿童安全便会面临风险,比如老师因痛经突然蹲下,就可能无法及时制止幼儿争抢玩具的行为。
由此可见,“痛经假” 对幼教工作者而言,在理论上堪称是 “福音”。不过,部分幼教工作者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纸空文。
“痛经假” 在幼儿园能否落地执行(前提是纳入适用工种范围),主要看能否解决以下三个难题。
其一,“证明难”。
几乎所有地方都要求 “经医疗或妇幼保健机构确诊”,但痛经既缺乏客观指标,也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全凭患者的主观描述。女老师即便是疼得冷汗直冒,也得先耗费不少时间前往医院排队挂号,接着再花费半天时间等待医生写下 “重度痛经” 四个字,如此繁琐的流程,相信会使得不少人无奈放弃,直呼 “为了一天假搭进半天命”。
其二,“成本谁担”。
政策文件里一句简单的 “用人单位安排休息”,却有可能将所有成本一股脑儿地压在了幼儿园头上。
幼儿园受限价政策影响,学费受限,生均公用经费通常仅够维持基本的教学用品采购,基本上没有临时聘请顶班老师的经费预算。
在财政不补贴、保险不统筹、工会经费又杯水车薪的情况下,最终只能由投资人或园长自掏腰包,或者变相提高费用。
其三,“执法真空”。
相关法规大多采用 “鼓励”“支持” 等柔性表述,缺乏刚性的处罚规则。
一方面,缺乏明确的监管主体来过问痛经假的落实台账;
另一方面,老师们担心被贴上 “矫情” 的标签,也不敢进行举报。
如此一来,“痛经假” 只能徒留纸面,成为 “僵尸假”“鸡肋假”。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幼儿园真正落实 “痛经假” 的案例寥寥无几。
在公开的报道中,山西省在 2023 年 10 月 1 日起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明确痛经可休 1 - 2 天并传达至全省幼儿园,但并无公开的园所执行数据;浙江省同年修订《女职工劳动保护办法》,虽将痛经假写进条文,同样未见幼儿园的具体执行案例。其余如北京、上海等地,虽出台了相关政策,但适用范围多限定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幼儿园未被强制纳入,原因涵盖园所非标准工时、缺乏财政补贴、缺少执法细则等,导致 “有政策、无执行” 成为普遍现象。当然,也有少数成功落地的案例。
深圳南山实验幼教集团(公办)于 2023 年 9 月启动 “玫瑰关爱假”,半年内有 97 人次请假,通过内部流动教师池顶岗,实现了零家长投诉,教师满意度提升了 22%(南山教育局通报)。
杭州西湖区某民办普惠园在 2023 年秋季试点与周边 3 园共享保育员平台,家长众筹顶班费,人均每月增加 15 元,顶班覆盖率达到 100%(中国经济网地方频道报道)。不少幼儿园的举办者和园长担忧,“这个关怀会不会加速把幼儿园推向绝境”。
在与一位民办幼儿园老板深入探讨时,她无奈地感慨道:“假期很暖,账很冷。” 并附上了一张空荡荡教室与数张待缴费用账单的图片,似乎无声诉说着园所运营的艰难。
“痛经假” 已然来临,但对于幼儿园来说,其带来的首要问题,并非单纯的放不放假,而是如何切实地将这一关怀政策落到实处。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